南都讯 记者程安 通讯员刘泱 “师兄们好厉害。”“学技能一样有前途。”9月19日一早,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全体师生在学校运动场集合,迎着灿烂的朝阳,这里正在举行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参赛总结表扬大会。
在日前刚刚闭幕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这场全球技能高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4名选手参加3个项目比赛,喜获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金牌,工业控制项目银牌!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上海参加工业4.0项目,一举拿下金牌,并以所有竞赛项目中的最高分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广东的“高龄”选手
蛰伏7年辗转多个赛道一举拿下中国“首金”
“冠军就是一口气!”对于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冠军刘富强而言,“这一口气”争得十分不易,从2017年来到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到如今登上世赛巅峰,他走了7年,面临的挑战也比其他选手更复杂:全新赛道、毫无国际经验。
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是本次世界技能大赛中新增的6个全新赛项之一,更是中国选手在这一项目上的首次亮相,此前2022年举办的世赛特别赛中,这一项目由德国选手夺冠,中国没有参与竞争。这也意味着在这轮备赛过程中,中国选手不仅没有先例可循,还只能凭借视频资料感受国际赛场氛围。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表彰现场。
根据世赛规定,这一项目耗时4个比赛日,20个小时,属于高强度赛事。在考核中,选手必须根据机器人的应用如取放、装卸、堆垛、焊接等,为整个或部分系统的自动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并且必须了解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多关节手臂的技术发展以及机器人化规则的演变。该项目对选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包括人际沟通和交流、布局和设计、安装和连接、自动化与编程、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文档简报和报告等。
机器人类项目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传统优势。此前2017年该校学生梁灶荣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获得铜牌。2019年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胡耿军和搭档郑棋元获得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金牌,终结了韩国在这个项目上的“5连冠”,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是期许,也是压力。这一届的比赛现场并不十分顺利,刘富强坦言:“比赛第4日就遇到了内存不足、系统崩溃的问题,我们临时去找了技术支持才解决了这一突发情况。”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4位获奖选手,工业控制项目银牌选手肖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金牌选手刘富强、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选手蒋家俊、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金牌选手吴龙辉(从左至右)。
搭建、安装、调试,队友吴龙辉负责设计,刘富强负责执行落地,二人在赛场上像魔术师一样灵活操控机器人。刘富强认为,机器人系统集成的难点在于各类规范化处理,“比如程序的结构框架、点位数据、程序的命名备注、程序的具体作用等都设置了各种限制,需要充分体现易读性和可扩展性。”
这次广东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8岁,普遍集中在20-22岁左右,与这些人相比,刘富强显然不够“幸运”,今年25岁的刘富强是一位“高龄”选手,刚好卡在大赛的最高年龄规定上。他还曾在多个赛道中转换,先后参加过自主移动机器人、工业控制、制造团队等项目的集训队,最后才被选定在机器人系统集成,而这一赛道也不并十分顺利。“2020年第一届国赛,我没有机会参加,因为在省赛的时候就被淘汰了,一直等到去年天津国赛,我以第二名的成绩入围国家集训队,再经过层层选拔,才拿到正选资格。”
刘富强与吴龙辉在进行日常训练。
回看7年征战路,从一进校就扎进了集训赛道,到走上世赛巅峰,他已前前后后参加了20多次市赛、省赛、国赛、行业赛、选拔赛的“大小考”。“坚持不下去的瞬间还挺多的,比赛失利的时候感觉快完蛋了,就会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条路。”如今带着中国“首金”荣誉返校,刘富强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接下来,我想总结经验,传递技巧,让更多的技工院校学子感受到技能提升带来的自信。”
榜样力量激励前行
从台下仰望到台上夺金的逆袭之路
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激励。5年前,在同一片运动场上,学校为载誉归来的胡耿军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深深触动了彼时还站在台下的才刚入校1年的蒋家俊,让他燃起了投身技能竞赛、站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中央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
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由双人组队,要求参赛队伍具备设计、生产、装配、组建、编程、管理和保养机器人内部的机械、电路、控制系统的能力。选手需要安装、操作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测试机器人每个部件和整体性能,确保其符合行业标准。
尽管当时的他专业不对口,没有软件基础和英语底子,几乎是从零开始,但他毅然主动申请加入学院竞赛兴趣班。加入竞赛兴趣班后,蒋家俊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恶补短板,回家就坐在电脑前学编程,吃饭时还刷小程序学英语,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稳步提升,在竞赛兴趣班脱颖而出,被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教练庞春招至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队。
蒋家俊在进行日常训练。
在训练中,他经历了近百套设计方案的练习、1000 多次模拟考核以及上万次的动作演练,程序编写到手腕酸疼,场地调试到筋疲力尽,几乎形成了肌肉记忆。使他坚持下来的,是他对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深沉热爱:“我不断地发现竞赛的乐趣,看似无聊的机器动作背后其实蕴藏着无尽的可能。”
在这次对决中,今年刚满20岁的蒋家俊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方灿豪成为配合默契的“技能双子星”。“这次赛题出得较晚,导致机器人定型也比较晚,直到赛前一个月才定型,相当于少了一个月与机器人磨合的时间。”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二人发挥,“我们的程序准备得比较充足,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设计的机器人抓取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水果,底盘的可活动模块能够适应场地凹凸不平的情况。”
5年后,荣耀依然属于少年。蒋家俊与队友一起拿下了这块金牌。回看一路艰辛,他感慨良多:“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深化世赛成果转化
打造更加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链
这场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盛事,不仅是对各国技能人才的一次大检阅,更是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成果转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这次斩获的“二金一银”也刷新了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参加世赛的最好成绩。“我们要把这次世赛的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正常教学中,比如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对应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自主移动机器人对应服务机器人专业等,我们会继续深化世赛成果转化,打造更加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链。”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吴洪东表示,该校是全国最早参与世赛的技师院校之一,始终秉持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参赛理念,不断追求卓越,屡创佳绩。
近年来,学院通过世赛训练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手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重要技术岗位,或就业于华为、小鹏、广汽等行业龙头企业技师岗位,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供图: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编辑:程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世赛巅峰·粤动未来——广东世赛探秘与成果转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