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能吃苦,但不必刻意找罪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9-20 11:34

据澎湃新闻报道,新学期开始前,浙江工商大学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入住学生宿舍一周,体验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环境,全面检查校区准备情况。对此,该校党委书记——57岁的郁建兴教授表示,年轻人肯定要吃苦才能成长,但今天年轻人吃苦的场景与我们那代人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没必要在吃住行上找罪受,“我们年轻时吃苦,就是为了后代不再吃同样的苦”。

在新校舍的维护上,郁建兴教授也实践着,想方设法让学生不再吃同样的苦,“第一天,我们检查基础设施时就找出30个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有同事说,你们住进去、不住进去还是不一样,住进去后施工进展快了,发现问题马上就解决。”显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查漏补缺,比以往常用的意见箱、校长电话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受到更多关注的是郁教授的这段“吃苦论”,因为这与许多中老年人的观念截然不同,比如评论区有人留言:年轻人如果不能在吃住行上吃些苦,那么在工作、生活上也吃不了苦。但实际上,“吃苦论”早已有了新的定义,不能再用旧标准认定年轻人该吃什么样的苦。

随着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相比以往更加便利、舒适。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不必“没苦硬吃”。前段时间,老人“没苦硬吃”的现象得到广泛关注,“老太太在地里捡了40斤小麦,累得花钱住院半个月”;“一盘剩菜省5块,中毒急救11万”。老人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值得点赞,但若因此委屈自己甚至伤害了身体显然得不偿失。

从前那套吃苦教育早就过时了,正如郁教授所说,“我们年轻时吃苦,就是为了后代不再吃同样的苦”。良好的环境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目标服务,倘若要在如今的环境下强行吃苦,反倒是人为制造绊脚石,难免打击人的自尊和自信。

当下的年轻人不是没苦吃,只是“苦”的形式改变了。物质水平提高后,人们吃住行的需要被满足,便会产生比以往更强烈的社交、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长辈几十年前物质短缺的压力,不一定大于年轻人升学、就业、职场的压力,在这些过程中,专注力、抗压能力、自律等精神品质也将被有效塑造。

另外,随着社交媒体介入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年轻人能逃过爆炸的信息、占满生活空隙的线上社交、自我认知与现实环境的冲突等等,他们打趣着“发疯真的有用”,而“发疯”实则源于无力体面应对困境。表面上看,年轻人物质条件优渥,实际上从小到大没少吃精神上的苦。倘若还要同时面临拮据艰苦的生活,未免也太难为人了。

因此,郁建兴教授的“吃苦论”让人慰藉。从这番话中看不到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说教,只是平实地表达着对现状的观察和体谅,可以说达到了言行的高度匹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无法对比,更不必刻意营造。

编辑:周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