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上桥”兼顾交通与观光,下层双向四车道和人行道打通片区交通瓶颈,上层观光碧道将连通淘金山和梧桐山。9月26日上午,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建成通车,大望桥新桥正式开通,标志着片区交通瓶颈的破解,为市民出行和片区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二期工程、东部过境龙过水立交项目等重点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将进一步优化片区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能力。
新建大望桥设计为双层结构
下层双向四车道上层观光绿道
记者了解到,大望桥主桥设计为双层结构,下层由双向四车道和慢行通道构成,实现通行能力提升一倍以上,不仅打通交通瓶颈,还消除了安全隐患。上层为一条宽达6.5米的观光绿道,未来将连通淘金山和梧桐山,实现与深圳水库30公里绿道环线的无缝衔接。作为“山海连城计划”的关键节点,市民抬头可仰望苍翠欲滴的梧桐山峰,低头可俯瞰碧波荡漾的深圳水库,“绿美罗湖”尽收眼底。目前,绿道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中。
大望桥新桥总长232.7米,主跨为215米的网状吊杆拱桥,桥宽在20至22.5米之间,设计速度30km/h,设置双向4车道+地面慢行系统+二层慢行系统。新建大望桥为深圳市单跨跨度最大的桥梁。
国内首座位于曲线上的网状吊杆拱桥
片区通行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旧大望桥作为进出大望片区和梧桐山风景区的唯一通道,但随着桥面结构日渐老化、长期承受沉重的交通负荷,已难以适应片区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大望桥新桥开通后,将有效优化和完善整个区域路网结构,进一步提升大望、梧桐片区的交通可达性,实现通行能力提升一倍以上,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的出行方式。
“大望桥旧桥是双向两车道,是进出大望片区和梧桐山风景区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交通拥堵现象较严重。现在我们大望桥重建后已经变成了桥宽20至22.5米宽,还设置了双向4车道以及步行绿道,极大缓解了原先片区交通拥挤的问题,相信以后的通车能力会有大大的增加。”大望社区的居民安女士相信,新建的大望桥不仅方便大望居民出行,也更方便市民朋友们到梧桐山游玩。
大望桥拆除重建工程项目自2023年2月启动,面临复杂环境、紧迫工期、高技术难度及安全水保等多重挑战。施工单位中铁十八局项目负责人袁全表示,项目建设时采取修临时钢栈桥、错峰施工等多元策略,有效缓解施工影响,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大力支持。涉水施工时通过严控源头、隔离预防、净化排放、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对深圳水库零污染。
为打造深圳水库绿道成环,桥梁设置二层连廊与绿道衔接,是国内首座位于曲线上的网状吊杆拱桥。设计单位上海市政总院大望桥项目负责人兰懿凡介绍,大望桥采用的网状吊杆拱桥结构尺寸纤细,景观效果较好,受力更合理,经济优势显著。大桥平曲线的布置,确保了在现有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实现了通道通行能力的最大化。设计单位通过创新桥型方案和精细化设计手段降低造价、引进多重水源保护措施确保水源安全,追求工程的安全、经济、美观和绿色环保,同时引入融合CAE+AI的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桥梁健康监测平台,以实现在大桥运营阶段对桥梁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及有效处置。
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发展添“彩虹纽带”
未来将重点布局生态友好型产业
大望桥所在的大梧桐生态融合区是深圳第二十二个市级重点区域,不仅涵盖了“鹏城第一峰”梧桐山,还有“供港大水缸”深圳水库、“都市翡翠”仙湖植物园,是全市唯一定位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重点区域。
作为大梧桐生态融合区未来主要发展空间,大望梧桐北侧片区招商用地21.1公顷,呈现出集中连片、独立通达、山水环抱三个特点,未来将重点布局数字创意、高端康养、会奖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业态。
具体来看,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占地2.8公顷,酒店群规划占地18.3公顷。北侧地块与东部过境龙过水立交、大望立交直线距离1000米内,可无缝连接东部过境通道,快速到达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莲塘口岸、深圳北站。规划布局高端康养、会奖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业态,引进顶级度假酒店、高端野奢酒店等项目,打造集康养、会奖、野游于一体的顶级生态体验区。
“大望桥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枢纽,新桥建成通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各方的大力支持。”大梧桐生态融合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宿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二期工程、龙过水立交等基础设施配套,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体验。
搭乘“百千万工程”东风,大梧桐生态融合区高质量发展聚势腾飞。在省、市、区各相关部门的携手攻坚与高效协同下,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支持下,这座横跨水库的顺应民心之桥、生态连通之桥、承载希望之桥成功落成。
未来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将以大望桥建成通车为契机,持续优化片区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投资兴业,努力打造城市魅力的彰显点、文旅产业的爆发点、商贸消费的增长点和民生幸福的示范点。
采写:南都记者 林敏儿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