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北京开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江门
转载2024-09-29 00:53

今年是江门新会籍院士、中国航天事业杰出奠基人梁思礼先生诞辰100周年。9月26日,“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幕。

图片

活动开幕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贾可为活动致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副馆长孟令耘主持嘉宾座谈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究员、中国航天博物馆馆长姜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科技委顾问朱明让,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梁思礼女儿梁红等分享了梁思礼院士的报国故事和多彩人生,深情表达了对梁思礼院士的崇高敬意。

1080x716_66f7a5a064737.png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为活动致辞。

1080x693_66f7a5a06ebda.p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贾可为活动致辞。

本次展览在中国航天基金会、北京天空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天津梁启超纪念馆主办,江门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档案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等单位协办。

此次展览汇集了梁思礼院士的手稿、档案、书信等近300件珍贵资料,生动展现了梁思礼院士的一生。在“苍穹之梦”专区,展览不仅以漫画长卷形式展示以梁思礼院士等老前辈为代表的航天人托举起的中国航天60多年的发展成就,还展示了广大青少年在“航天精神中华行”系列活动中的“我的梦想”趣太空手绘作品。其中10幅作品由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提供,14幅作品由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提供。

1080x567_66f7a5e188413.png

展览汇集了梁思礼院士的手稿、档案、书信等近300件珍贵资料,生动展现了梁思礼院士的一生。

1080x602_66f7a5e1b730b.png

“苍穹之梦”专区。

图片

梁思礼院士大女儿梁红(左一白色衣服)为到场领导嘉宾讲说父亲的一生。

活动当天,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带领江门市有关部门和梁思礼院士家乡亲属代表,参加缅怀梁思礼院士的活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这也是江门市充分利用文化名人,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又一行动。近年来,江门市委宣传部在市委的领导下,先后围绕梁启超诞辰150周年、陈垣诞辰140周年、戴爱莲诞辰100周年等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涵盖主题报告会、学术研究会、纪念展览、舞蹈展演等各种形式,展现江门丰富的文脉资源、名人资源,打响十张城市文化名片,提高侨都江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幸作为家乡亲属代表前来参加开幕仪式,我深感荣幸。”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原校长梁新明告诉记者,2001年,梁思礼院士曾率领梁启超家族后人来到学校,并为学校题写寄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后来成为该校的校训。

图片

展馆内的“江门元素”。

据悉,本次纪念展也得到新会家乡亲属和乡贤的大力支持,展厅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新会优品”陈列展柜,陈白沙茅龙笔、陈皮柑礼盒、葵扇文创扇子等特色产品吸引了嘉宾和首都观众的关注和点赞。

约300件珍贵资料回顾梁思礼院士一生

梁思礼院士,祖籍江门新会,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对于了解航天的人们来说,梁思礼院士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

回顾梁思礼院士的一生,是其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一生。他17岁赴美留学,25岁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梁思礼院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满怀爱国热情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先后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主持控制系统研究室工作,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东风某导弹,再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都凝结了梁思礼院士的智慧和心血。

图片

展览汇集了梁思礼院士的手稿、档案、书信等近300件珍贵资料,生动展现了梁思礼院士的一生。

“今天,在梁思礼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梁思礼先生学术成长资料为基础隆重举办纪念展,一起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致辞表示,此次主题纪念展旨在缅怀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以此树立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挺立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切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锚定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科技委顾问朱明让曾和梁思礼院士一起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共事,协助开展控制系统科研管理工作。“他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朱明让缅怀道,火箭工程、航天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科学论证、大胆决策、不断探索,梁思礼院士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表示,采集小组秉持科学家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全程以科研精神开展梁思礼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本次纪念展展出手稿、档案、书信等珍贵资料约300件,记录的是梁思礼院士的成长经历、学术科研经历,也记录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过程,“正是这些珍贵资料,可以让我们具象化看到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日常。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为国家航天事业、为后人保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图片

“正值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希望以这次展览来表达我们对父亲最深切的怀念,也希望借此机会向所有的老一辈的航天创业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梁思礼院士大女儿梁红表示,作为一名航天人,可以亲自参与到父亲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受益匪浅。“我由衷感觉到,父亲和他同时代的这一批创业的航天老前辈们,他们一生都以发展航天事业、服务祖国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他们不仅仅是造出了导弹,把卫星发射上太空,更重要的是,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为航天后辈开创了整套科学的航天科研体系和研发制度,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梁红缅怀道。

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是江门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是讲好江门故事,做好城市外宣的重要题材。江门市委宣传部将继续用好梁思礼等文化名人资源,打响城市文化名片,展现侨都江门新形象。

传承梁思礼院士精神,筑牢航天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梁思礼院士曾说,自力更生是航天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也是区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主要标志。自力更生的本质就是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究员、中国航天博物馆馆长姜杰回忆道,我国航天事业是由仿制“1059”开始的。当时,梁思礼院士和他的战友们发奋图强,走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梁思礼院士等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下,实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跨越,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思礼院士的情怀、风骨和精神早已深深潜入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奋斗的心中,无疑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宝贵的财富,并将永存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征程中。”姜杰表示,梁思礼院士的一生,始终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24字航天精神。在航天精神的践行上,梁思礼院士为后辈树立了榜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要继续发扬梁思礼院士等前辈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他正是用实际行动亲力亲为、奖掖后学,努力把自己手中的火炬传递给后人,伴随我们奋勇前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贾可表示,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梁思礼院士以赤子之心投身航天建设,不畏艰难,从未气馁,用智慧和心血灌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为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作为当代航天人,要向梁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传承老科学家们严慎细实工作态度和优良作风,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决扛起航天强国建设主力军的使命责任和政治担当,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梁思礼院士简介

梁思礼(1924-2016),生于北京,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理论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航天CAD/CAM、软件工程化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梁启超先生的后人中,梁思礼回家乡新会的次数最多。他说,自己每次回到梁启超故居,都觉得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温馨。梁思礼生前曾说:“新会是个根,是我们的老根,生不于此,但根在于此!”正因为这一份乡情,梁思礼始终牵挂家乡的发展,并为此作出很大贡献。

来源:江门发布

作者:江门日报记者刘淑君

编辑:曾育军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曾育军4705W
南方都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