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 | 永恒的温度——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9-30 15:51

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图片


永恒的温度——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

展期:10月1日—2025年1月10日

地点:广州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区1F

路德维希夫妇是德国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史学家。1996年,他们慷慨地将89件、共计117幅国际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批作品的到来为中外艺术交流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作为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始终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寻找永恒的情感。他们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把握自己,这也是他们不断探索艺术世界的动力。路德维希夫妇的收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艺术的整体发展轨迹和面貌,观众可以从他们的收藏中了解当时、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感受。

本次展览精选了其中55件具有重要艺术地位的作品,囊括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贾斯珀·琼斯、罗伊·利希滕斯坦、盖哈德·里希特、大卫·霍克尼、格奥尔格·巴塞利茨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多角度展示了20世纪艺术风格的丰富性,还生动诠释了全球艺术潮流的变革以及社会文化思潮的演进。展览以这些艺术瑰宝为媒介,呈现出不同时期、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对话,凸显了路德维希夫妇在艺术收藏领域的远见卓识和深厚热忱。

图片

版画珍珠——藏书票艺术展

展期:10月1日—2025年2月23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二楼临展厅)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开始在使用和创作中融汇东方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中国文人与版画艺术界的青睐。鲁迅曾被视为书票艺术的导师,倡导新兴版画运动,鼓励年青的版画创作者在中国开展蓬勃的艺术实践。

展览以小见大,分批展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收藏的藏书票、版画、书籍等藏品208件,整合几家单位收藏的20世纪以来藏书票及木刻藏品资源,以展览的形式推进校馆合作,希望广大藏书票爱好者能在方寸中觅得大美。展览期间,还将配合推出专题学术讲座活动与藏书票体验活动。

图片

诗文书画——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综合展

展期:9月26日—11月3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三层 10、11号展厅

在广东文艺界,刘斯奋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以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得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他在广东文艺界的地位;他也是一位文化官员,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以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以文化人的身份进入书画界,以“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态度积极探索和推动当代文人画的发展。得益于刘斯奋的文人身份,他的绘画作品具有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强调绘画的文学性,突出笔情墨趣的表达,重视诗、书、画的结合,同时,他的创作也强调天赋、修养、个性与激情,力求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个人原创特性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当代人物画作品更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社会与人文的关注,极具时代性。

本次展览作为“文化蝠堂——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系列活动之一,将展出刘斯奋历年创作的中国画、书法以及书稿等作品,其中中国画作品涵盖人物、花鸟、山水题材,书法作品则包含作者自书诗文及经典诗文的摘录,综合展示其在诗文书画方面融会贯通、不断深造探索的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图片

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

展期:9月29日—2025年1月1日

地点:广州博物馆

中国雕版印刷术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书法艺术等优秀传统工艺于一体,承载了难以计量的中华历史文化信息,以刀为笔,篆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脉,留存读懂中国的答案之书。从《诗经》到《史记》,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浩如烟海的华夏著作通过雕版印刷术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中国的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为黑暗的中世纪点燃了知识的明灯。

本次展览将展出包括《杜陵诗史》、《邹征军遗书》等雕版藏品,让观众在文物中感受雕版印刷的韵律,汲取华夏典籍智慧之源。

图片

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

展期: 9月28日—10月27日

地点:荣宝斋广州(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3)

本次展览选取了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家书写和制作的作品,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也包括了以汉字的意象、观念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的图像作品,展出的书法作品创作时间从民国到当代,最早的作品为吴昌硕创作于1914年的《临古碑四屏》。同时展览还将展出齐白石、于右任、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张大千、沙孟海、启功、饶宗颐等的作品,并广泛吸纳了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艺术家,甚至扩大到了马来西亚的华人艺术家。集中展示了诸如曾灶财、邱振中、冯明秋、徐冰、卜兹、陈育强、刘彦湖、秦风、林天行、阳江组(艺术小组)、周晨、黄文斌、鲁大东、马越君、田卫、刘庆伦、郝世明、何迟、徐沛之、许炯、冯以力、于瑜、袁野等艺术家的近作。

“书写的意义”是“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的第二次展览,延续了“回顾传统,面向未来”的理念,以书写为契机,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将中国现代的书法变革和当代的图像创新并置在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里,共同与中国久远的文字和书法传统交互对话,打通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文脉,呈现出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生态与文化特征。

图片

笔底风雷——从老报刊透视开天辟地

展期:9月26日—11月24日

地点: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此次展览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伟大时期,从“破晓”“救亡”“解放”和“新生”四个篇章,通过 170 余件原始报刊资料,集中展示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既涵盖了毛泽东 1925 年创办的《政治周报》、1948 年 4 月 25 日的《晋察冀日报》等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报刊,也有鲁迅先生发表于《语丝》的名作《纪念刘和珍君》、刘胡兰和董存瑞的故事、方志敏发表在《觉悟》上的《呕血》一诗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内容。本次展览是近年来广州地区以老报纸为主体、系统展示 1921 - 1949 年这段重要历史的首次尝试,一大批珍贵报刊展品集中呈现。

图片

未来计划——广州信号: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展

展期:9月28日—10月10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2号馆

该展览为“未来计划”的首次展览,以“广州信号”为主题,逐步打开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关于当代展览的新开始。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本地二十多位艺术家,由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老师们分别推荐,他们也许已经毕业了多年,也许才刚刚毕业,这些作品也许不是最完美、最优秀的作品,也许还带着刚从校园毕业的青涩,他们的作品可能都有待打磨,或多或少留有一些相对稚嫩的影子,但这些作品也是通过昼夜的描绘才有今天的呈现。此次选出的艺术家,只是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冰山一角,主办方将以1990年至1999年为一个时间线,努力发掘这十年期间的艺术家,持续推动“未来计划”这个品牌,建立一个“立足本土,在地发展”的展览平台,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有施展的机会。

图片

丝路花语——孔德众、郭燕春绘画作品展

展期:9月27日—10月27日

地点: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丝绸之路是连接远古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贸易纽带,它见证了无数商贾、使者、学者、冒险家的商贸往来和文化活动。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到西方的黄金、香料、宝石,这条活力焕发的文明之路不仅给东西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繁荣了沿线各地的经济,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尊重。

孔德众、郭燕春是两位来自西北的艺术家,其绘画风格深受丝路文化尤其是敦煌艺术的影响,同时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展览借由孔德众、郭燕春两位画家的100多件(套)作品,聚焦丝路美学,化古为新,再现丝路之上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和奇特的地域风貌。

图片

念念不忘——广州市文联典藏作品展

展期:9月22日—12月20日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1号馆、19号馆B区

自1950年成立以来,广州市文联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名家墨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展览涵盖了200余位书画名家的26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蕴藏着浓厚的岭南文化气息。

图片

行走的故宫文化——数字艺术沉浸展

展期:9月26日—2025年1月1日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19号馆A区

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运用多种前沿数字技术,将书画作品与数字技术融合,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世名画意境之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超时空的文化对话。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巡展首站。该展览为收费特展,请留意相关公众号信息,通过相关渠道预约购票。

图片

追光南国——广州影视高光时刻

展期:9月22日—12月22日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3号馆

展览从史学角度,梳理广州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辅以经典海报、电影片段、器材道具等,再现广州影视高光时刻。沉浸式的互动观展体验更可让观众领略广州电影的厚重历史,感受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

图片

JC中外动漫艺术馆1x1_dae33d01182be0c5.jpg

展期:常设展览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4号馆

JC中外动漫艺术馆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的文艺创新艺术平台。馆内藏品丰富多样,共计约300件展品,全面覆盖了世界动漫名作、中国经典漫画以及当代原创动漫插画等多个领域。

图片

时代脉动——“百千万工程”数字民艺精品馆

展期:常设展览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5号馆

该馆展出由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创作的百余件广州民间文艺精品,巧妙运用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呈现新时代民间文艺的独特魅力,凸显广州非遗的丰富多样性及其传承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民间文艺赋能“百千万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图片

生生不息——广州文艺两新人才优秀作品展

展期:2024年9月22日—10月18日

地点:广州人民艺术中心6号馆

展览汇聚了广州地区“文艺两新”优秀创作成果,展出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美术作品笔精墨妙、书法作品俊秀洒脱、摄影作品绚丽多彩、民间文艺作品匠心独具、动漫作品生动传神。

——珠海——

图片

永远的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

展期:10月1日—2025年1月5日

地点:珠海博物馆二楼第四展厅、第五展厅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万国来朝”的东方国际大都会。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各地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它以博大的胸襟、发达的文明,吸引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前来寻求知识、追求信仰、寻找财富、实现梦想……

本次展览以唐代长安文明为主题,精选陕西出土的120件(组)唐代代表性文物,包括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三彩器、铜镜和佛教造像等,从多个视角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期望观者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大唐遗宝之中,感受和领略名都长安的繁盛气象和非凡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升华。

——东莞——

图片

莞|藏——100件文物里的东莞故

展期:10月1日—12 月31日

地点:东莞市博物馆

本次展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考古发现东莞”,下篇“100件文物里的东莞故事”。展览通过上下篇章,精选馆藏100件(组)文物,展品涵盖陶瓷、书画、玉器、杂项等多个类别。“以物述史”方式,呈现莞邑精彩的历史印迹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引导观众全面理解莞邑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香港——

图片

中华文明溯源

展期:9月24日—2025年2月7日

地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展览展出约110件(套)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珍贵文物。这些展品来自内地北京、甘肃、辽宁、安徽、浙江、山东、湖北、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市及香港多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涵盖九个考古文化和九个主要考古遗址,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戴银欢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2024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