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开高走名垂青史的宫女:情系昭君赞和亲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10-12 23:32

文/王元蒙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以和为贵”已经融入民族文化血脉,“和”也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内容。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开创了半个多世纪“华夏一统、胡汉一家”的历史文化现象,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经典案例。在中国古代历史漫长的演进中,和亲并不鲜见。有许多和亲公主肩负重任,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努力维系中原政权和边疆民族的双边关系,比如,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她们大都像一粒粒浮尘,飘失在历史进程的猎猎风中。

王昭君以一介宫女的身份出塞和亲,低开高走,名垂青史,留下了千年回响,怎能不让人为之敬仰!

图片

独留青冢向黄昏。

本是良家子

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坐落在长江北岸、三峡东口、香溪河源头的山台上。汉朝时期,“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兴山因此得名。昭君村原名宝坪村,因昭君诞生于此,后改名为昭君村。

香溪河畔的乡亲们,千百年来都以家乡诞生了屈原和昭君为荣。诗圣杜甫也曾留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名句。

传说,公元前53年,宝坪村有一位名叫王穰的农户,一直没有孩子,便到屈原庙进香许愿。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屈原,一天夜里,王穰的妻子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便生下一个可爱女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

昭君天生丽质,聪颖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农忙时节,她跟着父母“也傍桑阴学种瓜”,做些力所能及的农事,还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因此深受乡亲们喜爱,美名在当时就得以传扬。

在昭君故里,有一口楠木井。井水清澈,四季不竭,冬暖夏凉,清甜可口。据传,此井早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黄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

昭君听闻黄龙欲逸,井水将涸,即从酉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于是有了“楠木井”,又称昭君井。

昭君最初的美,是映在家乡的小河里。两岸春色正浓,昭君在河里浣纱。潺潺河水绕着昭君的裙裾东流,霏霏雨丝沾湿了她的罗巾。

当地百姓传说,昭君出塞前返乡省亲,在河里洗脸,遗落了一串珍珠,从此河水一碧见底,香溢四季,“香溪河”由此得名。

香溪碧水无情极,一出春山便不归。如今,在兴山县,路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里种的、树上结的、山上长的……无不蕴藏着关于昭君的美丽传说。

昭君,已成为照耀故里的一盏不熄的明灯。

图片

《明妃出塞图》(局部),宋,宫素然。昭君和亲故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画家歌咏的题材。

一朝入长安

约公元前37年,汉元帝下诏,海选美貌女子入宫。昭君被选入掖庭,这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动身前的那一晚,昭君彻夜难眠,一边是难舍的故乡,一边是未卜的将来。

但她终究还是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走进高墙深巷的汉朝宫廷,成为一名“待诏掖庭”。虽然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

入宫几载闭宫门,夜月春光暗断魂。汉宫后妃等级森严,宫女分为十四级,粉黛三千有余。昭君身处十四级之外,仅仅是一位随时“候选”的普通宫女。要想浮出水面,得到皇帝宠幸,绝非易事。

夜阑人静时,昭君思念家乡父母亲人,也思考将来的人生之路。她的坚韧没有被寂寥日子所销蚀,依然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从战国到秦汉,汉匈两族进行了长期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汉元帝时期,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逐渐衰落。南匈奴迫于北匈奴的压力,寻求发展之策。

最终,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三赴长安拜见汉元帝,并表示“愿婿汉氏以亲”,结为永久之好。汉元帝为了边塞安宁,便慨然应允。

昭君看到宫中选拔可以嫁给呼韩邪单于的佳人,于是,“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和亲匈奴。

当昭君闪亮登场时,汉元帝不禁大惊。“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这是《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高光时刻”。

昭君用她稚嫩的双肩扛起和亲的重任,走上了胡汉和亲、汉匈友好的政治舞台。

一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宫女,从此众人景仰。

图片

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也创作过《王昭君》的剧本。

出塞和亲路

公元前33年,昭君作别长安,北渡黄河,走向草原。

一路北上,昭君弹起心爱的琵琶,琴声飘向远方。为她送行的大雁,看见昭君的美貌,竟然忘记了扇动翅膀,径直落了下来,所以昭君有了“落雁”之雅称。

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改年号为“竟宁”,象征边境安宁,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呼韩邪单于出于感激,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寓意她给汉匈两族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昭君来到大草原后,住穹庐,披毡裘,饮酪浆,食畜肉,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她不满足于庸庸碌碌,而是乐于参与到政务当中。她辅佐单于学习汉制,举贤能、明法度、行善举。她爱护匈奴百姓,教授妇女纺纱织布,传播农业生产知识……

她尽其所能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贡献智慧和力量,赢得了匈奴人民的真诚尊崇。唐代诗人张仲素曾诗赞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传说,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南北和黄河两岸,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

昭君从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进地里,地里就长出了五谷杂粮。她取出金剪子,把羊皮剪成犁、车,塞外就有了铁犁和木车。

在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廷共同努力下,阴山脚下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盛世景象。

至关重要的是,通过昭君的努力,汉匈团结和睦、亲如一家。两个民族化干戈为玉帛,让黎民百姓告别了无法承受的长期战争之痛。就像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诗称的那样,“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民族大融合

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在朝夕相处中互生情愫,共度了一段琴瑟和鸣的时光,生下一子,取名为伊屠智牙师。

本以为生活就是如此美好,然而琉璃易碎,好物难牢,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忍着丧夫之痛,昭君决定“从胡俗”。按照匈奴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要嫁给丈夫前妻的儿子。

昭君以非凡的胸襟和气度,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随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是须卜居次、当云居次(“居次”匈奴语意为公主)。

在昭君的谆谆教诲下,她的子女也秉承她的和平之志,继续为汉匈友好而奔走,成为汉匈关系史上值得称赞的人物。

昭君出塞和亲,不只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主要的是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等民族的大融合。

相传,昭君去世后,王公贵族和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来,于是就有了今天高高耸立的昭君墓。

每年深秋,塞外青城草枯叶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萋萋,所以人们称其为“青冢”。

……

无论是巴楚大地还是塞外草原,无论是汉元时期还是现代社会,不变的是昭君留下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精神财富。

站在时光的渡口,以出塞和亲为基础,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昭君文化。她是北疆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如今,呼和浩特和谐、团结,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青冢长存,芳魂永在。昭君倘若有知,该是何等的欣慰啊!

(本文原题:情系昭君赞和亲)

 

编辑:刘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