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不解一条路为何修7年?施工单位:棚改期间无法交叉施工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4-10-14 19:40
图片

翘首以待多年!深圳一片区几十万人出行终于不用只靠一条“羊肠小道”了!奥一新闻报道后,深圳罗湖“草埔东片区居民出行难”问题再次引发多方关注。

图片

通往临时通道的南环路路段。奥一新闻摄

今年国庆期间,随着华龙路—布吉南环路辅道—龙岗大道的临时道路方案的顺利实施,困扰这一片区居民多年的交通“顽疾”,终于得到缓解。在为临时道路开通欢呼的同时,如何解决城市工程建设中纷繁复杂的矛盾,顺利推进最终方案的实施,仍是城市管理者孜孜思考的问题。

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近日接受奥一新闻记者采访表示:华龙路至龙岗大道路段在棚改期间无法交叉施工,实际是在今年才具备开工条件。另因龙岗大道部分路段无法实施,对工程推进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规划了上述临时道路,同时,市交通运输局罗湖管理局等职能单位也对该片区交通进行研究,并按近中远三期计划予以落实最终方案,即按规划顺接布吉南环路与龙岗大道。

 

【焦点回应】

7年前规划的路为何至今未修完?

奥一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顺接布吉南环路、华龙路与龙岗大道的修路方案,最早在2017年《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布心片区、木棉岭片区专项规划》中被提出。7年前就已规划的路为何至今未修完?

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近日在接受奥一新闻采访时表示:“华龙路至龙岗大道路段的施工时间并没有7年那么久。实际上是在2024年6月方才具备道路的施工与通行条件。主要是由于这一路段在棚改期间无法交叉施工。” 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进一步解释称:因为至龙岗大道的南环路辅道是棚改人才保障房地块施工用地,也是大型施工车辆进出工地的通道,在建设期间无法交叉施工。另因龙岗大道部分路段无法实施,对工程推进带来一定影响。此外,“方案涉及跨区多个部门,方案本身也在不断优化。”记者留意到,此次开通的华龙路—布吉南环路辅道—龙岗大道的临时道路,即是罗湖区建筑工务署针对原有工程面临的困境所做出的优化解决方案。

 

临时道路建设是如何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据罗湖区建筑工务署介绍,临时导行方案于2024年1月提出,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方案有所优化,经过多方案对比及征得各相关部门同意后,临时施工方案在今年6月底完成各项审批流程。

该方案的优点是单向行驶,对龙岗大道主干道的交通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修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国槐路接原马山路段原地势较高,考虑行车安全和顺畅,需挖除北侧边坡和支护桩。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工程、多队伍交叉作业协调难度大,雨季施工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此外,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石方工程快速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案实施期间,有不少居民在深圳论坛等平台上发帖,关注工程进展、支招建言。罗湖区建筑工务署均及时一一回复。而由于工程本身需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整改方案一直在调整,预计完工时间也一直在变化中。

对此,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表示:“为了能尽快解决居民出行难题,在方案征求意见和审批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同步开展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了华龙路和南环路辅道施工占道清理、华龙路路口打开等工作,为临时道路衔接工作打好基础。为争取道路尽快投入使用,方案落地后,我们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尽全力推进道路建设。”

图片

临时道路开通前后,金稻田路拥堵情况对比。奥一新闻摄


临时道路开通后对该片区交通的改善情况如何?

华龙路—布吉南环路辅道—龙岗大道的临时道路的开通,令草埔东片区居民多了一个出行选择。罗湖区建筑工务署表示:“相信这对片区的交通改善是有一定好处的。由于目前临时道路开通不久,对于拥堵情况的缓解程度我们将结合临时道路试运行情况做进一步的观察。”据了解,在临时道路开通前,罗湖区建筑工务署与罗湖交警大队、市交通运输局罗湖管理局等单位曾多次踏勘现场,后续有关单位还将加强相关道路的综合管理工作。

 

【声音】

人大代表:“堵局”由来已久,修路“实属不易”

草浦东片区的道路拥堵问题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插花地”与“棚改”。

据媒体公开报道,1980年,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4年后,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一条长达84.6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开始架设。这道80多公里长的铁丝网 “网”住的327.5多平方公里就是深圳经济特区,外面则是1600多平方公里的宝安区和龙岗区。

1985年起,许多前往深圳的内地人必须凭“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地区通行证”和居民身份证通过这一关,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二线关”。

1985年,深圳市政府将原属宝安县布吉区公所的大望、草埔等村划入特区,归罗湖区管辖。然而,这些村的部分荒山野岭仍在“二线”以外,成为龙岗、罗湖两区之间的“插花地”。

另据“深圳发布”公众号消息,罗湖“二线插花地”位于罗湖区和龙岗区的交界处,属于特区管理线与行政区划线不一致形成的管理“真空地带”,同时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安全隐患“高危区”与旧城改造“难点区”。

“这块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马山社区和木棉岭社区所在地。”据当地居民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特区的开发建设速度加快,沿“二线”区域地形地貌变化很大。

1980年起就住在草埔东社区的原住民赖先生回忆说:“马山其实就是一座野山,以前山岭上都长满杂草和树木,人迹罕至。从1992年开始,部分山地被推平,就有人开始在山上面建房子,后来,沿二线关的木棉岭等山头都被推平,建起了房子。”这样就造成很多行政区域线从住宅区中间穿过,致使依据行政区域线管理难以落实。从而造成“二线”“插花地”的行政管理权属不明、职责不清,各种管理混乱、滞后,既存在行政管理脱节现象,又存在多头管理而又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2016年,深圳政府以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启动罗湖棚户区改造,位于罗湖“二线插花地”木棉岭片区的草浦东亦被纳入其中。

“政府敢啃棚改这块‘硬骨头’是非常有担当的行为。”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在接受奥一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深圳市棚户区改造的第一个项目与示范项目,罗湖棚改不仅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是“危房”改造的行为,整个过程困难重重。他进一步表示:当地地形起伏比较大,地块斜坡比较多,不论是建房还是修路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需要打通的道路,往往分属不同地域,需要跨地域核查,同时协调多方属地监管部门。因此整个项目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就是说,取得现在的成绩已“实属不易”。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彭峥

编辑:管玉慧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