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材46个付费二维码,这不是创新是创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10-16 23:42

“一本教材有46个付费二维码”,日前,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发帖称,高等教育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扫码付费才能解锁新知识。涉事出版社回应表示,拓展阅读部分对新书用户免费,“二手书可能就绑定不了”。童之伟教授认为,合法取得的二手书不应限制使用。

“宪法学知识还是蛮值钱的呢,一本47.8元的教材,中间设置46个收费点,总共138元”,法学教师的这番吐槽让人忍俊不禁。再看学生的真实使用体验以及涉事出版社的答复,学校教材用增加收费二维码的方式提供延伸阅读内容,或有颇多可商榷之处。

首先就是教材新增二维码收费内容的必要性与性价比问题,从媒体报道展示的几处二维码收费内容看,多系围绕当页教学主体进行的一些基础性常规内容阅读,比如不同版本法律同一问题的规定,严格来说其实可能谈不上什么物超所值的延伸阅读服务。以简单的互联网检索就有大量同题内容可供浏览学习,用以往不少版本教材免费提供的延伸阅读内容作为收费的延伸项目,出版社可能有欠考虑。这跟某些景区人为设置多道门票收费、强制游客坐景区小交通有什么区别?

新媒体时代的教材编写改革与创新要与时俱进,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也提出,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但是不是加几个二维码就算新形态教材?媒体查询发现,某二维码收费内容为19.68KB的文档类型,恐怕也谈不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介质综合运用”。

教材编写创新要尽最大可能杜绝形式主义,把纸质教材的一些内容转换为一种获取方式,同样还是给一份电子版的文档,除了在二次阅读过程中增加出版社的创收点,其探索价值究竟为何?

不仅如此,按照涉事出版社的说法,当下出版界“书内附上二维码,有拓展的资源,也较为常见”,但“书内有二维码”跟通过二维码二次实现基础性内容的多次收费还是有巨大差别。正如此番发现相关问题的著名宪法学者童之伟教授所言,二手书也是别人买的,合法取得,不应限制使用。这就引出另一个由来已久的大学教材能否循环使用的问题。要看到在实践中存在大量教材二次使用的情况,通过合法交易获得的二手教材如果无法实现内容的完全使用,从一定程度上也在阻碍消费者针对教材的环保循环。更何况,既然新教材的初次使用者花高额费用购买书籍,就拥有了相关书籍的后续处置权,那么出版社对二次使用者的权利限制,事实上也在侵害新书购买者的完整权益——降低其书籍二次销售的市场估价。

据《科技日报》此前报道,我国高校教材浪费现象严重,一到毕业论斤卖废品的情况依然普遍。大学教材循环使用不仅可以尽最大可能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书籍的环保再利用,也可以给社会提供良好示范。而报道也显示,阻碍大学教材重复使用的“拦路虎”里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利益,出版链条上的各方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本教材的出售都意味着相关方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类似此番教材出现一锤子买卖的二维码收费屏障,事实上也在限制教材在高校内部的多次流通和循环使用。

每学期都得买新书,只有新书才能免费获取二维码内的所谓延伸内容,让教材编写的创新成了一桩工于心计的生意,而罔顾大学教材应当“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的社会公共价值。多花点心思在新形态教材的真正创新上,少一点“圈块地就收费”的小心思,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正道。

编辑:何起良

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