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与碰撞,构建深圳未来的文化高地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4-10-19 22:04

人工智能作为近年大热的社会议题,已被当代艺术纳入创作视野。人类艺术史从不鲜见这样的例子:艺术创作者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对未来社会趋势做出有洞见的预知或映射。10月18日,关山月美术馆集合国内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多媒体作品,推出“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此次展览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雷电所、深圳市数字创意与多媒体行业协会协办。此次展览以未来为视野,以艺术为载体,邀请每一位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思考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挑战与可能性,展览将持续到11月20日。

 

呈现一个与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紧密结合的展览空间

 

“新未来 —— 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不仅仅是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 示,更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城市,始终在推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与碰撞。从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到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引领地,向新而立的尝试,也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更为广泛深远的城市势能。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致力于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更通过 “艺术与科技” 这一学术品牌,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文化高地。 “艺术与科技 ” 项目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数字美术馆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部分,该项目已列入深圳市“十三五”规划,艺术与科技的研究,也是未来关山月美术馆发展的重点学术方向。

800x534_6713502cb67e5.jpg

800x534_67135025a22fa.jpg

南都记者了解到,从 2022 年开始,关山月美术馆已先后推出了“元•界——关山月美术馆数字人文研究展”、“重塑与再造——数字人与数字艺术展”、“植物智能——物种新论”等连续三届展览,从不同角度,探讨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问题。其中,“重塑与再造——数字人与数字艺术展”入选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今年该馆继续以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方式,推出 “2024 艺术与科技 ” 品牌活动。结合深圳作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的地域特点,特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雷电所等学术机构合作,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 ” 之艺术思考为切入点,结合 AIGC 、影音现场演出、交互艺术等多维度的创新方式进行展览的策划,呈现出一个与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紧密结合的展览空间。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表示,“数字艺术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何将艺术、科技、观念深度结合,并建立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是艺术与科技领域未来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本展览不仅仅是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探讨技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变革

 

在新一轮数字化与智能化前沿技术的驱动之下,伴随着产业和生活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大变革。此刻,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导的前沿——日常科技,不仅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面对技术飞速进化带来的冲击,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领域——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新技术造就的新经验?如何在元宇宙、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构建的混合现实中,重新理解“人”的本质?

“新未来 —— 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正是基于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而展开的。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这里不仅展示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更通过艺术的语言,探讨技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变革。

展览开幕式后,关山月美术馆结合展览推出美术馆之夜演出活动。开幕演出邀请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UFO媒体实验室”,结合关山月美术馆展厅空间及现场,制作全新的新媒体光影装置,呈现了一场由新媒体光影表演、声音表演相结合的开幕式表演。从规整的黑白色块到绚烂的彩色线条,从激昂的鼓点到清越的琴音,从燃烧的火到流动的水,伴随着振聋发聩的电子音乐和变幻莫测的数字影像,三位艺术家王志昂,陈欣和Mice,利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将图像与声音联动,在一个被打破的立方体屏幕装置上,带领观众探索完整与残缺的审美关系、游走于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缘。艺术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现场即兴创作,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感知的艺术现场体验,并通过艺术家与观众的感官联动,激活新的艺术理念及想象力。

当晚还举行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协同创新合作基地”的揭牌仪式,该机构由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共同建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围绕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类方向达成合作共识。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表示,“这次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关山月美术馆的合作,标志着我们在大学生美育通识教育、美术馆数字化建设与藏品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艺术与教育、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能为未来的艺术创新带来更多可能。在合作中,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展览、讲座、沙龙与研讨会,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计划的开发与推广。此外,我们将支持青年创作者参与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关山月美术馆共同发掘文化传承与数字化艺术领域的新机遇。”

800x534_671350b392585.jpg

800x534_671350b399300.jpg

当代艺术是否能够借助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审视或反思其工具性的得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初表达,在这个时代是否仍能保有其独特的价值?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将如何重新界定诗意与存在的边界?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

策展人伍诗妮表示,迄今为止,无论科学技术如何飞速发展,它依然无法穿透人类心灵的深度,也无法复制个体意识与创造力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尽管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然而其本质仍是由人类编程设计而成,无法超越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情感。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将如何在技术的扩展中重新定位自身,并继续作为人类精神与情感的独特表达?以上,便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试图去对话的问题集群。本次展览涵盖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互动艺术与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通过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的诗性凝视,回应了技术的冷峻逻辑。通过艺术家的敏锐触角,尝试窥见“后奇点”时代的诸多预言,探索人类、技术与机器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更通过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表达,揭示了艺术在不断扩展的现实中如何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再造。

 

显示出AI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助力和想象空间

 

在此次展览中,无论是UFO媒体实验室对数字世界的思考;还是艺术家卢家祺《只有云知道》邀请观者思考以数据为中心世界观的局限性;或是艺术家田晓磊作品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主体构建的多元素的超现实景观,艺术家试图探讨科技在重构多元文化与符号的同时,往往伴随边界的模糊和规则的重塑。

而凤梨三明治用《瞧》来折射人际交流的荒诞和缺失;邝智轶《对话在我们花季》通过人工智能图像学习(AIGC技术),结合摄影、编程,对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数字金融、环球社会等问题进行探讨;谌汐雨晓&于玮萍《两小儿辩日》尝试赋予两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同的知识训练,由此观察它们产生何种相异的理解;曹澍的《妖糖》基于对人工智能控制的垂直农业的考察,用近未来的科幻文本去探讨蚁群算法、由AI计算的垂直农业,以及人类对于未来预测的想象。

800x534_671351200973b.jpg

800x534_67135120598d2.jpg

由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这四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四人小组创作的《达芬奇计划:新文艺复兴》使用AIGC作为素材,将文艺复兴和 Web3.0 编织进同一段叙事,从而探讨技术与人类的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如何在技术时代真正地连接和生活;武子杨《鸽子传奇——〈阿加尔塔〉之后100年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多重叙事探讨了“鸽子网络”在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以历史、AI考古、科技与黑色幽默的多重元素建构起科幻文本的想象;盖琦正《他者的想象》使用机器学习将来自3000多个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棋子进行分析,最终创造出2万多个融合26种不同文化的棋子。艺术家以国际象棋为例子,去预判在全球化的当下,未来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蔡宇潇《██落在夜空生成以前》是一件实验性的电子游戏,想象了一个被人工智能世界模型统治的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提供了这些作品反思性的主题、也显示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助力和想象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谢湘南

4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