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回购股票资金压力,牧原、温氏尝贷款回购“头啖汤”

南方都市报APP • 商业消费
原创2024-10-21 21:56

养猪企业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尝到了贷款回购股票的“头啖汤”。

10月20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与中信银行签署24亿元专项贷款合同用于股份回购;无独有偶,温氏股份也发布公告,分别与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签署《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合计贷款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用于回购公司股票,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前述两项贷款合同均为短期贷款,贷款期限为一年。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成为首批“贷款回购股票”的企业其中两员。根据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表示将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这一政策推出后数日,多家企业纷纷响应,截至20日,23家沪深上市公司表示,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按披露上限计,涉及贷款金额累计已超百亿元,而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成为早于同类型企业乃至大消费行业,两家进行贷款回购股票的公司。

图片

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拟通过贷款来回购股份,其中牧原股份金额为24亿元。(截图来源:牧原股份公告)


贷款回购股票新政,助力两家公司推进回购计划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之所以参与回购股票贷款,主要在于这俩家公司存在回购股票计划。

以牧原股份为例,9月25日该公司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股份回购方案,计划回购金额不低于30亿元且不超过40亿元,回购价格上限为58.60元/股。预计可回购股数在5119.45万股至6825.94万股之间,占总股本的0.94%至1.25%。回购股份拟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同时,牧原股份在回购方案中称,本次回购的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公司如未能在股份回购完成之后36个月内将回购股份全部转让给员工,未转让的回购股份将履行相关程序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温氏股份方面,今年9月中旬该公司公告披露,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普通股(A股)股票,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18亿元且不低于9亿元(均含本数),回购价格不超过27.01元/股(含本数),截至9月30日,温氏股份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为1822.2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739%,回购股份的最高成交价为16.92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5.33元/股,成交总金额约为3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在回购计划提出后,这两家公司进一步参与了贷款回购股票,这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并降低短期资金压力外,还对个股价值有进一步提升。方正证券研报显示,央行等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助于引导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上市公司和股东回购和增持股票,推动其重视市值、提升市场投资价值。

 

回购“自有资金”变“短期贷款”,或有减轻猪企周转压力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通过贷款来回购公司股票,在一定程度上或降低这两家企业的资金压力。据悉,养猪企业是线下重资产企业,其主要是依靠上升周期进行盈利,企业健康运转、产能拓展乃至成本控制等,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资金储备,因此回购股份从自有资金转变为短期负债,或有助于企业短期内资金周转需求。

从资金储备情况来看,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截至6月30日,牧原股份货币资金为20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81%;温氏股份方面,其包括货币资金、拆出资金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合计80.77亿元,资产负债率也达到58.95%。不过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截至从去年到今年第一季度,这两家企业因猪周期影响出现亏损情况,而且亏损额度在百亿规模以上。

由此来看,在扩产和猪价周期性波动影响下,资金储备成为养猪企业渡过周期底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此前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在内多家猪企存在扩产等情况,但由于猪价节节走低进入周期底部,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出于资金等方面考量,今年有猪企表示偿还债务才是企业未来的重心。其中温氏股份表示,养猪业目前实现盈利的时间尚短,“公司将优先考虑偿还一定的有息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待盈利有效弥补往期亏损后,再去考虑扩大规模”。

有猪企负责人也进一步表示,养猪企业扩产到出栏中间有10个月左右时间窗,这其中产能不能变现,且饲料等资金需求大,因此对于养猪企业来说,“手里有钱更容易度过难关”。

南都湾财社记者也注意到,除了资金储备外,降本增效同样是猪企降低压力的主要方式,今年9月,牧原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随着前期饲料原材料价格下降在养殖成本的逐步体现及生产指标的持续改善,公司有信心实现年底13元/kg的成本目标,与全球养猪技术最优秀水平相比,公司在各项养殖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接下来将研发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员工可以落地执行的措施,实现养殖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下降。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康正 贝贝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