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岭南文化新活力!大咖学者青年KOL齐聚广州,建言出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4-10-21 19:49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守住岭南文化根脉,擦亮岭南文化瑰宝。

10月21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主办的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广州南方传媒大厦召开。如何创新岭南文化传播手段,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岭南文化出新出彩?陈春声、陈平原、林伦伦、雷颐等专家学者和青年KOL代表展开讨论。

图片

10月21日,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地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全息反映

“我们一直处在岭南文化建构和创造的过程中。中国任何地域文化的个体本身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地域文化本身也是国家文化的全息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实际是以其相互密切联系的区域间巨大时空差异为前提的。在他看来,多姿多彩、赓续绵长的岭南文化发展历程,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中国历史的特别之处在于辩证二字。秉持辩证的思考方式,才不会将地域文化和国家文化割裂开来”。

图片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

中宣部文化名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认为,岭南文明和中原文明不一样。中原文明是典型的内陆文明,而岭南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海洋文化。“岭南文明的悠久历史,海洋文明、对外贸易的特性,让它具有现代商业文明的因素。”商业文明、市民文化,使岭南文明天生具有现代性价值。这种现代性价值必然具有当代价值。

图片

中宣部文化名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对岭南文化的研究是从研究洋务运动开始的。随着对洋务运动的深入研究,他对岭南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表示,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岭南文化传统非常深厚,但不拒绝现代化,非常开放。“我从80年代来到这里,就特别喜欢广东、喜欢岭南。当时第一次到广东,甚至有了一种出国的感觉。”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

“岭南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教授戴伟华认为,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在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如柏园成立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将现代设计元素引入古建筑等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部分历史阶段的岭南文化资料还很少,但越是少,越应该用好,越应该把它整理清楚、传播明白、传播准确,呈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

图片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教授戴伟华。

岭南名士还有很多应大力发掘

作为广东人,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对岭南历史较为熟悉。作为文化探索纪实节目《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下称《探宝觅踪2》)的总顾问,他表示,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涌现出大量历史文化名人,值得不断深挖。

“岭南名士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大力发掘出来,多让群众了解到,原来这片土地上,还有这么多的名人”,《探宝觅踪2》总顾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表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没有文化。聚焦人物讲述历史,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波说自己曾经查过,岭南名人,光辞海里收录的就有2000多位。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图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中)。

图片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波。

位年轻“网红”带来新视角

社交媒体平台,岭南文化频频“出圈”。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看来,背后有多种原因。“随着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我们逐渐想找回一些失去的记忆。但要留住乡愁可能不那么容易”。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保持更加豁达和包容的心态。”

在六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六位青年KOL“网红”也参与其中,陈平原教授表示,年轻人的参与,带来了他们的新视角,也带来了更新鲜的面孔。

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

“关于节目文本,我们花了很大心力仔细打磨”,他表示,夏晓虹教授收到梁启超一集的拍摄脚本后,字斟句酌,用做学问的办法来推敲。“这也是我们学者的责任。”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数据、新媒体、AI的时代,年轻一代用新媒体相对比较多。我们用新手法、新办法做地方文化、中国文化普及,这个尝试还是非常好的”。陈春声教授表示,“画面、场景外加各种传播手法,对年轻人会很有吸引力。”

现场对话

青年 KOL: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激活岭南文化活力

朱立芳是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青年 KOL代表。她参与了南都、N视频《探宝觅踪2》系列探索纪实节目中,梁启超一集的拍摄录制工作。

她在座谈会上直言,此次节目录制经验对她的课堂教学十分有启示,这是从书本到实践进行岭南文化价值活化的体现,对高校教学来说,是非常鲜活的一手实践,“我已经引入课堂、引入课后实践作业,这个学期引导学生从岭南非遗入手做选题,学生也非常喜欢,愿意去创作。”

图片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右)。

历史畅销书作家、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创始人郑焕坚直言,自己在去年十月跟随《探宝觅踪2》节目组前往湖南长沙的时务学堂,深入了解了岭南文化名人黄遵宪,也触发了他对岭南文化的更多思考。“相比于江南文化,岭南文化仍比较低调”。

“400多年前,汤显祖因为贬官来了广东,玩了一趟以后回去,把他《牡丹亭》的男主角柳梦梅定性成一个岭南人。但是这可能是一个隐喻,代表了此后这400多年来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逐渐崛起。”郑焕坚看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一步激活岭南文化的活力势在必行。

图片

历史畅销书作家、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创始人郑焕坚。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罗寒蕾坦言,此次参与《探宝觅踪2》高剑父一集的拍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其实对传统传承的重新认识,就是去到当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游览。那种感受,跟以前在书络、网络上看到的片段,是完全不同的。我很荣幸能受到邀请加入节目的拍摄,也很感谢拍摄团队的投入。”

建言点赞

严肃认真的短视频,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何深挖人文富矿,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性活化,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影响力、好玩有趣的文化产品,南方都市报一直在不断探索。

今年3月,南都、N视频推出大型文化探索纪实节目《探宝觅踪2》,围绕六位近代岭南巨匠,走访十余城市,回溯他们的激荡人生,追寻岭南文化的思想之光。

紧扣岭南文化传承创新主题,南都近年也相继推出《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走读广东古书院》《走读古城》《祠中有新意》《非遗传承有新意》《文物保护看基层》等系列产品,用世界语言传播岭南文化新声,取得了极佳传播效果,收获各方好评。

作为文化探索纪实节目《探宝觅踪2》总顾问,陈平原直言,这是“用纪录片的方法拍文献片”。“我们跟随拍摄团队,从广东一路辗转到北京,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走,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言而喻,但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陈平原看来,节目选择六位青年KOL的加入,同样也是一种新鲜有趣的尝试。“除了我们专业学者外,每一集还邀请了一位年轻人参与,代入了新鲜的面孔和视角,传播链也会更加完整。最终实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协调,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谈及南方都市报、N视频在近年推出的《探宝觅踪》《走读古书院》《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等系列融媒产品,陈春声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用新的手法、新的办法,传播地方文化、中国文化,这个形式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立足新媒体平台,由专家学者和青年KOL一起同台,是非常好的尝试,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雷颐看来,严肃认真的短视频产品,在如今奉行“流量为王”的传播环境中,仍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算法是没有价值观的’,在这种情况下,咱们用短视频来反映严肃的、认真的题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严肃、认真、理性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流量最大化更为不易。”

座谈会现场,同样担任《探宝觅踪2》总顾问的林伦伦,也和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参与录制的点滴感受。林伦伦忆起拍摄的第一站,去到了丘逢甲故居及其任教过的韩山书院,接着转场到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即丘逢甲与潮州名人林仔肩一起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原址,从精神层面重走丘逢甲的教育救国之路,理解和认识丘逢甲的教育思念。“导演和拍摄人员都非常棒,我们出镜的时候,他们前面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晚上拍完一般都到了九点十点,他们又做最后的整理和明天的拍摄准备”。“我也跟着大家青春了好几天,‘猴开心’啦。我去年66岁,六六大顺。活到老,学到老,不亦乐乎!”

图片

座谈会嘉宾合影留念。

【嘉宾名单】

陈春声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陈平原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林伦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戴伟华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教授

马茂军 中宣部文化名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胡波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若晴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

林峥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刘志一 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朱立芳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

叶小利 广东嘉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讲师

于鹏远 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

郑焕坚 历史畅销书作家、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创始人

罗寒蕾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陈明亮 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新会区文联党组书记

邓健冰 江门市新会梁启超故居馆长

杨毅 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秘书长、容闳博物馆馆长

谭文渊 珠海博物馆信息部主任

陈刚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佳 陈伟斌

统筹:陈实 陈成效 贺蓓 关健明

执行统筹: 陈蓓蕾 董晓妍 林耀华 黄薇

活动执行:李绮雯 金国华 林瀚韬 邓佳榕 杨舒婷 邹思曼 林舒萍 吴莉洲 实习生 卢怡宁

文字记者:董晓妍 李芷琪 董淑云

视频记者:伊凯文 陈杰豪 董梓浩 实习生 叶楚健

摄影记者:张志韬 黎湛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

1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