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4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现场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9月,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截至2024年8月,广东省大模型累计发布数量达63个。
10月23日至24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
“广东省的人工智能产业就代表了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崟在现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在于产业化,而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应用场景在广东。
那么,广东发展人工智能目前还存在哪些难点,又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数据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多项指标领先
《白皮书》显示,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截至2024年9月,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其中,人工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26家,人工智能上市企业90家。
根据《白皮书》,在科研实力上,截至2023年12月,广东省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超14万件,位居全国第一;在数量上,截至2024年8月,广东省大模型累计发布数量为63个,位居全国第二;在人才储备上,2024年度广东省人工智能职称参评人员超1000人。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领跑全国。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4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4%,研发人员超过135万人。
现状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有优势也有困难
“人工智能越用才越聪明,不用它就是空壳子。”张崟表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可以通过产业化倒逼人工智能进步。同时,广东的优势还在于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大:智能手机的产量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无人机的产量也遥遥领先。
“有优势的同时也有难点。”张崟表示,目前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较快落地的多为软件类的领域,如金融、医疗、教育、营销等,而在制造业推进较慢,“因为制造业本身是比较传统的行业,它的投入以及企业家的认知都和其他领域有所不同。”
张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双轮驱动”。在大会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提出45条措施,重点围绕着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底座,强化手机、汽车、家居、机器人等8大门类终端产品的供给,打造制造、教育、医疗、交通等20大重点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制定了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广东各地市加大芯片、大模型、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产品的供给,聚焦制造业细分行业,深化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全流程环节的应用。
在大会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发布了首批66个广东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为人工智能在全省的广泛应用树立标杆。从应用领域来看,66个案例涵盖了制造、医疗、交通、教育、文旅、金融、家居、城市治理、政务、能源、商业等12个领域,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从应用技术方面来看,大模型深入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算法与建模和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创新应用。从产业链来看,案例涵盖了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未来
人工智能训练师成人才培养重点
大会现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为18名首批人工智能训练师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工智能的人才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高端的AI的人才,二是中间力量即工程师。第三种就是人工智能训练师。”张崟解释,知识库的丰富或者说数据收集,都要靠底层人才来做,即建立数据标准。“专业数据非常重要,比如医生看片子,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看不懂的。训练师就是要做数据示注,因此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工智能训练师非常重要。”张崟透露,未来协会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地推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认定,做好底层数据收集。
在23日的大会主论坛上,“粤港澳(南沙)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与创新中心” 正式成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育与产业数据化转型升级。会上还颁发“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广东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采写:南都记者伊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