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尾水如何变活水?中山治理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4-10-25 19:15

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召开。据悉,截至目前中山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2亿元,完成7.8万亩池塘的养殖尾水治理,建成美丽渔场3个,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9个,助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实现了养殖户增产、村集体增收、水环境优化等多方共赢。

图片

南朗街道丰阜湖“三池两坝”鱼塘尾水治理。

“三池两坝” 分解去除鱼塘尾水污染物

中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水产资源丰富,全市养殖面积达30万亩,2023年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四,渔业产值超96亿元。近年来,中山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拓展攻坚、三年全力实施”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池塘养殖尾水治理。

南朗街道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丰阜湖)鱼塘尾水处理,采用中山全市主推的“三池两坝”模式,也是全市首个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该项目总面积3225.3亩,所属四个行政村,主要养殖品种有罗非鱼、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等。治理区域内共13个尾水治理系统,采用“三池两坝”处理工艺,治理系统面积237.2亩。

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介绍,丰阜湖项目主要有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增加养殖周期、提高养殖空间、提高承租价格四方面特点。在提高养殖空间方面,推动养殖户对池塘改造,通过挖深塘底、堆高塘基,平均每口塘深度增加了1-1.5米,丰阜湖片区增加了约60万立方的养殖体量,增产约20%。提高承租价格方面,鼓励村集体治理完尾水重新发包,尾水项目之前租金是1300-1500元/亩/年不等,治理完成后租金2100元/亩/年,租金均有20%以上的增长,增收约160万元。

据介绍,“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中间夹杂着两个过滤坝。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根据养殖品种、养殖密度、产量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等设施单元面积,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活化增效分解技术和水生动植物调控技术,实现对尾水中悬浮固体污染物和营养性污染物的分解去除,排出养殖尾水水质达到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图片

丰阜湖鱼塘尾水治理。

“一塘一策”分类推进处理

今年,中山持续推动“六污同治”,重点整治城污、农污、小区、厂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其中,鱼塘尾水治理是农业面源治理的重点,是确保水质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

在鱼塘尾水治理方面,中山采用“一塘一策”的方式,分类推进处理。具体而言,全市针对高密度养殖、低密度虾蟹混养、零散低效鱼塘等不同状况,分别采用“三池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等治理模式,统筹推进鱼塘尾水治理。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采用“三池两坝”面积4.8万亩,简易生态型面积1.2万亩,岸基设备模式0.2万亩。

鱼塘尾水项目建设好之后,要注重运维管护,才能实现长效治理。据了解,为确保尾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山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管护工作指引》。该指引明确规定,在项目完工后的一年内,建设单位将负责尾水治理设施的管护工作。一年期满后,则由村(社区)牵头落实管护责任。目前,中山的村(社区)主要通过委托或聘请第三方单位等方式,确保项目管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进一步明确尾水治理设施的运维要求,全市还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运维管护技术要点》。该要点要求运维主体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尾水净化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包括生态净化塘植物的补种、打捞、清运,过滤坝材料的清洗、更换维护,以及曝气池充氧机的运行、尾水处理设施进排水运行记录及水质检测报告等台账记录工作,从而确保尾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治理效果。

南都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钟轩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