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大湾区引领企业出海潮,专家建言加强应对合规挑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10-26 19:09

10月25日,“迈向全球 开拓增长——企业高质量出海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个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多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财税、战略等相关部门代表参会,共议中国企业出海新风向。

活动现场,毕马威中国推出的《镜观·回响——中国企业出海洞察报告暨解码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制胜之道》(下称《报告》)引发关注。《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不断加快,从开拓传统欧美地区到强化新兴市场布局,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将成为出海先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窗口,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引领更多企业走向世界。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局势,有专家指出,加快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将是企业充分应对出海挑战的重要举措。

图片

当天,广州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与毕马威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发展中心、汇丰银行广州分行签署了《关于支持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的合作备忘录》,将为更多“走出去”企业提供财务、税务和营商环境等各种相关信息和服务。


海外绿地投资强劲增长

“产能+产业链”出海模式成趋势

我国企业正在深度开拓海外市场,出海路径包括跨境并购、绿地投资以及技术出海。《报告》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三,尽管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步伐有所放缓,海外绿地投资却实现了强劲增长。这一转变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更注重长期发展和战略布局。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制造、工业及消费品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并呈现逐渐从投资成本高昂的行业向智能制造、绿地低碳等领域转型的趋势,这些行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也符合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东南亚、欧洲、拉丁美洲及中东等地区,因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对优惠的投资政策,成为我国企业热门的投资目的地。

展望下一阶段,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绿地投资模式或由产能出海逐步向“产能+产业链”出海模式转变,制造业如此,服务业亦然。

在制造业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车企出口初期大多采用整车出口的方式,但是随着欧美贸易壁垒持续增高,在经济性和滚装船运力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建厂。同时,为提升供应链效率,我国企业开始推动包括电池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产业链全球布局,以实现就近配套和市场快速响应。未来,我国新能源车企或将呈现“产能出海+产业链出海”的新趋势。

除了传统的跨境并购、绿地投资外,企业还可以选择技术类出海,这种方式无需海外建厂,企业现金流压力相对较小。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通过技术许可和输出服务的轻资产方式参与出海。当前,由于我国高端制造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出海较难成为现阶段制造业主流出海模式。


大湾区企业出海有三大重点行业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乃关键一环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活跃的地区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和坚实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优势,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引擎地区。

近几年,大湾区企业积极拥抱出海浪潮,在“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化战略中走得更深更远。从上市企业财报观察,已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的广东上市企业,536家广东上市公司合计实现海外收入8193.6亿元,同比增速15.9%,境外业务收入占其总营收的17%,较2020年上升3个百分点,高于11%的全国总体水平,可见大湾区企业出海效果初显。

《报告》指出,汽车、家电、电子设备是大湾区企业未来出海的重点行业,这些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是境外业务收入排名前三的广东上市企业,这些制造业企业也是当前广东企业出海主力军,在全球为“广东制造”擦亮招牌,其境外收入占比于2024年上半年分别达到27.6%、34.1%、47.7%,较2023年分别上行4.8%、3.1%、7.5%。

对出海企业来说,跨境金融服务是其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一环。伴随2020年《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与深化,广州、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稳步攀升。与此同时,香港作为人民币跨境交易与结算的核心枢纽,也为大湾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总体来看,近年来,大湾区一方面通过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高效结售汇等多种方式提高产品出口企业交易结算效率;另一方面也出台创新的金融服务,包括跨境资金池、境外融资需求等方面支持企业产能出海。上述政策仍在持续加码。除了上述在传统的支付结算领域的金融服务外,“走出去”企业在投资建厂、资金运作、员工管理等场景中出现更复杂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相关产品的推出值得跟踪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本轮中国企业出海的战略支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香港正在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内地企业产品产能出海,需要通过技术革新保持竞争力,香港可以作为出海企业区域研发中心,为企业的创新诉求赋能。同时,香港在物流贸易、金融、专业服务、科技领域优势不断显现,近年来对内地企业吸引力也持续上升,未来或将有更多出海企业将香港作为出海的第一站。


民企将是大湾区企业出海主体

企业应加快形成“合规文化”

国有企业是我国早期企业出海投资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逐步下滑,民企出海热潮澎湃。

《报告》指出,自2015年至今,民企非金融对外投资占比稳定在50%左右,截至2023年末,这一比例为47.8%。随着我国政策支持民企出海的力度不断加强,民企仍将是出海的主力军,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出海企业的主要构成。一方面,民企必然要通过出海创造需求,向世界输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未来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出海将由民企牵头带动。

当然,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出海目的国政策考量、海外市场进入策略选择难题、海外运营协同机制缺失、合规风险日趋多样化等。为此,《报告》提出了企业出海的“新关键”,包括审慎考量出海目的地的投资政策、精细筹划跨境税务、高效管理海外公司财税、战略部署境外人力资源以及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等。

“在我看来,对外投资的资金、技术已不是目前‘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大问题,合规风险才是企业出海最大的挑战。”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成员、深圳市企业合规协会会长王志乐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企业在合规管理领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监管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合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亟须建立对接国际标准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合规管理体系。不光国企要合规,民企也要在合法合规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王志乐提到,从2018年起,我国以国企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在合规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营上走了一大步,国家正计划推动所有金融机构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这将极大促进国际金融交流合作。“如果企业能顺应这一潮流提升自身对外开放的合规竞争力,就有可能在一轮对外投资中融入潮流,且走得比较健康”,他表示,合规将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形成“合规文化”并融入到发展全链条中。但合规建设也需要一定成本,此时,各行业协会可共同出台行业合规相关指引,帮助各行业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合规发展。

如今,高质量出海是企业拓展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实践教授及副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肖耿认为,企业出海投资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依旧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发力,鼓励并支持更多企业勇敢地“走出去”,去“冒险”,“因为创新就等同于冒险,而冒险就可能会面临失败,此时更需要政府完善容错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冒险’的信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活动主办方提供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莫郅骅1.6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