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曾海城 通讯员 许亚扬 莫伯初 近日,“麒麟进高校”分享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坪山区邀请大万麒麟队为青年学生做麒麟舞传统套路分享,500余名师生近距离接触到了坪山的客家民俗,直呼震撼。
本次“麒麟进高校”深职大站活动由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共同主办,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坪山文化馆、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共同承办,大万麒麟队协办。
“隆咚锵、隆咚锵……”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音乐厅,两条活灵活现的麒麟气势昂扬地走上舞台,完成麒麟出洞、麒麟探青、麒麟吐玉书等一系列麒麟舞传统套路,展现大万麒麟舞的文化魅力。活动过程中,麒麟灵动机敏深深打动了观众,在互动环节,学生纷纷涌上舞台,将曾师傅包围在中间,感受麒麟舞道具,体验麒麟舞动作,气氛十分热烈。现场学生表示,“这是第一次了解到麒麟舞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得特别震撼,麒麟的神态特别真,未来也会继续关注麒麟舞,希望能成为麒麟队的一员”。
据了解,大万麒麟队是大万村的麒麟队,这个古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因其修筑围屋规模较大,且耗资巨万,命名大万世居,后逐渐形成大万村。2002年,大万世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客家围屋景点。武术和舞麒麟是该村特色民俗,大万村村民为保护村落兴起了学武风潮,而舞麒麟与武术密切相关,年轻的曾姓男丁都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武术和舞麒麟,并在节庆、迁屋、嫁娶等喜事时候表演庆祝。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济学院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与研究中心负责人郑永森教授讲述深职大深耕非遗传承保护、传播教育与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非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高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发挥好青年力量,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让非遗真正实现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在讲座环节,大万麒麟队负责人曾旭东师傅、坪山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颜庭梅女士及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张洁教授依次分享了大万麒麟舞文化内涵、大万麒麟双创转化,以及高校与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工作。
曾旭东首先从大万麒麟的内涵讲起,作为祖辈传承的文化遗产,大万麒麟舞与大万世居、大万祭祖密不可分。大万世居作为曾氏家族世居数百年的故地,每年大年初二举办大型祭祖仪式,世界海内外曾氏共聚在大万世居,在麒麟锣鼓声中祭拜祖先,欢庆开年。因此,在大万客家人心中,有“麒麟声响,黄金万两”的说法,如今曾氏子弟学习麒麟舞的热情依旧浓厚,每个假期都有青少年跟着曾师傅学习麒麟舞。
颜庭梅以大万麒麟舞为例,向观众讲解了文化遗产的双创实践探索。她表示,非遗要“活”起来,就要不断寻找与“生活化”链接的路径,而她便是以舞蹈为媒,抽取大万麒麟的文化精髓,吸引了一批广场舞阿姨加入非遗的传播传承中。从社区出发,“阿姨团”屡夺桂冠,《舞麒麟》最终代表深圳登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向世界展示客家麒麟舞的风采。
从深圳大学开始,“麒麟进高校”活动已行进到第三站,张洁教授作为坪山麒麟舞全域推广项目发起人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分享了高校与政府合作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扎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方式的优越性,并展示了共建文化志愿服务队如何发挥高校学术资源优势赋能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并现场邀约高校学子加入志愿队伍,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文化遗产“火”起来共创青年力量。
据介绍,坪山区一直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对以麒麟舞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开展了丰富的创新保护实践,据悉,坪山未来将进一步推出一系列具有坪山特色、坪山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读本,助力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