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码广州南沙街文化基因:多形式创新让文脉“被看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11-04 16:32
图片

文脉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为深入挖掘并展现南沙十个镇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推动其传承、保护与发展,近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承办的“传承与发展·南沙街道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服务中心举行。

会上,展示了南沙街道历史文脉探究活动的调研成果,并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南沙街道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赋能历史文脉与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南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欧阳健华强调,南沙街道具备了地理环境优越、历史底蕴深厚、勇立潮头、开放包容的品质和特色,未来应进一步提炼好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脚踏实地地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瑰宝,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图片

辖区历史遗迹涵盖各个不同阶段

遍布各个村落和社区

南沙街道位于南沙区中心地带,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与9个社区,北与黄阁镇小虎村、大虎岛相望;东与港湾街道相邻;南隔蕉门水道,与横沥镇相望;西与黄阁镇相邻。

南沙街道党工委书记曾祥洪介绍,今年9月,南沙街道组建了一支由多名资深研究专家构成的高水平顾问团队,并携手经验丰富的专业调研队伍围绕南沙街道的历史文化脉络,实地走访了辖区内的村落和梅山社区,系统性地挖掘和梳理了南沙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后续历史文脉传承保护、联动文旅等,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研讨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经调研团队梳理发现,街道内现有12处不可移动文物,4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传统风貌建筑,5处遗址群,4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3棵古树名木,涵盖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遍布各个村落和社区。

蕉门水道矗立的炮台,见证了海防的风云变幻;东瓜宇村静谧的天后宫,守护着渔民的信仰明灯;金洲山遗址、广隆村遗址、白藤滘遗址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多彩传说,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更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铭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从六七十年代布满茅寮河涌到九十年代的现代工业,南沙的经济发展见证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糖田经济的辉煌,在辖区内也保留了甘蔗厂等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筑。

图片

现场展示的南沙街道村落及历史介绍。

提起南沙的发展,离不开河流与海洋。这里地处珠江入海口,区内河网密布,水乡特色突出,疍民生活记忆丰富。不同于佛山、肇庆等地,这里的疍家文化更凸显与海洋相关的地方特色。广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系主任潘博成是此次调研团的主要负责人,其表示,“南沙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脉清晰,这为下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活化与传承创造了非常多可行的方向。”

从古遗址文化、海防文化到非遗民俗文化

专家学者多角度解码南沙街道文脉

研讨会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古遗址文化、海防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运用先进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从多个层面细致解读南沙街道遗址群落的物质遗存,包括但不限于石器工具、陶器碎片、建筑遗迹等,从而勾勒出一幅跨越数千年时空的文化变迁画卷。

图片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基于其深厚的专业背景,深度剖析了蕉门水道在历朝历代中的防控管理体系与历史作用,尤其聚焦于其在海疆安全与水域管控方面的核心功能。

图片

国家一级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应枫也展现了南沙街道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与节庆仪式,并探讨了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可能性。

图片

研讨会还邀请到南沙街道金洲村村委负责人,分享南沙街道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开创之举及其历史意义,探讨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地方历史学者麦胜天,以其独到的见解,引领现场听众走进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800x551_6728769d5600a.png

800x534_6728769d4fb26.png

倾听年轻人的声音,多形式创新

让年轻人读懂南沙街的故事

一方水土一方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地方的发展过程,都镌刻了独特的记忆与故事。

潘博成表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区被拆除,从而破坏了城市的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文化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原有的社区结构和生活方式可能被改变,随之导致青年一代对传统的乡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参与度,文化传承可能会出现断层的情况。潘博成认为,一些重要的历史文脉的梳理应该与南沙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商业社区有机地结合,也是南沙街道的文脉能否真正“被看见”的关键。

图片

现场,专家学者围绕活化利用及传承提出了建议。潘博成指出,对南沙街道的历史建筑进行定期维护和修缮的工作中,确保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之余,可以通过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对南沙街道的文化遗产、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数字化保存,以便于研究和教育传播。与此同时,针对重点的项目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南沙街道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疍家文化、海防文化等,并进行系统地整理和记录。加强与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潘博成也注意到,南沙街道村落社区众多,“有些村落它的资源体量不是特别大,如果要做一个非遗馆、博物馆、纪念馆,其实是有难度的,像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这类社区里‘小而美’的展出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图片

南沙户外文化小景是一个具备微型展览与休闲两大功能的创新型户外文化场所。通讯员供图

曾应枫则表示,立足现有的水乡基础,南沙街道可打造成富有传统特色的水上文化之乡。以咸水歌的传承为例,通过组织咸水歌队等民间团体,在辖区内开展咸水歌大赛,必要时还可以作为旅游展示和表演团队。此外可通过与区内的学校联动,在校园内开展咸水歌文化传承教育的本土课程,组织小学的咸水歌艺术团,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得以传承。

潘博成建议,南沙区应鼓励有条件的传统村落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和体验场所,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并开发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城市漫游路线,增设旅游微景观,线上云讲解、非遗工艺体验等体验,通过与节日庆典或商圈结合,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2094x1286_94b034624a953da24e2c2976304c93

蕉门公园南段。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1351x754_fcd262a48bc71c374ae70c751751072

位于蕉门河畔的创享湾,2023年春节期间在此举办了传统花灯等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与。

1345x810_db2162beb42dd5113f744bd97c66125

南沙街内有较多商业体,专家建议可联动商圈开展传统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

在文化载体方面,曾应枫建议,通过对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可集结成册,附上视频、音频二维码,以贴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推出,并在多个不同渠道提供取阅,加深年轻人对南沙区的了解,增强年轻人对南沙区的认同感。

传承历史文脉,让年轻人读懂南沙街的故事,极为重要。潘博成认为,文创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创新方式展示,举办市民群众喜爱的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和体验。“多听一些年轻人的声音,把建议融入到未来的活化利用工作中,吸引年轻人参与。也期待,除了南沙本地人,更多新南沙人参与到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的实践当中来。”潘博成如是说。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见习记者 吴文伟

通讯员:谭清月 区翼旗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郑雨楠1.15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