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抽象的风景涉及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建构时,艺术家会怎样处理他的画面,以及呈现自身创作的思考与线索?11月14日,由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深圳市罗湖美术馆承办的展览“时·无间:陈向兵的风景书写”在罗湖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便很好地展现了艺术家关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艺术表现。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教授任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肖芳凯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深圳大学陈向兵教授近年来创作的油画、水彩及手稿作品100件。陈向兵近年来执着于冷抽象的表现形式,他的绘画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深圳独树一帜,展览将展至11月27日。
展开个人与当代视野下的“风景”构建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参展艺术家陈向兵,现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此次展览是罗湖美术馆关注本土与岭南名家系列展览之一,以艺术家陈向兵有关风景书写的历程为个案线索,旨在勾勒一幅拆解形而下之景的当代形貌。展览分为四个板块:自然时间·草木吟、人文时间·主体及其回归、历史时间·现场与非现场、异托时·叙事风景。
正如著名美国文化学者米切尔所言,“风景是一种媒介,一种由文化中介的自然景象”。对于当代创作者来说,透过风景看见的是主体与世界、他者及自我的关系。陈向兵的风景书写,即建立在生命经验与历史变迁的文化场域,以舒缓或激扬的笔法,展开个人与当代视野下的“风景”构建。这种略带悲悯的抒情话语,接续了看似闲适实质凝重的隐喻风格,凸显了当代主体建构的又一面向。从其风景的书写来看,一方面立足于自主表达,引导自然之景的介入。这不仅是自然时间的蔓延,更呈现了不同的人文指向。另一方面,作为当代观察者,游移于自我与他乡、现实与记忆之间,两种景观构成了一种历史性的观照。而类似风景片段、笔触编织的交叠与融合,隐约生成一种为异质性自然、人文及历史时间浸润的视觉语境,折射出艺术家之于草木、花植、废墟与亭台的微妙情愫。
触及当代实践的一个核心,纳入自我形塑中的都市文化场域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封治国表示,陈向兵始终执着于对绘画时间性的追问。因而,“时间”,也便成为他艺术作品最为恒定的母题。如果将他近二十年的作品汇集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陈向兵已然不动声色地为我们叙述了一部关于时间的历史,同时,他也持续描绘并建构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形状。
封治国认为,“陈向兵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部分,即以中国传统绘画意象来呈现其时间理念。在《庭园》《远望》等作品中,他的语法辞典表现得最为完善。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陈向兵的作品足以引发我们对当代艺术创作诸多问题的思考。事实上,有关绘画的时间性讨论,我们才刚刚开始。”
策展人肖芳凯表示,“作为兼具作者、观者和论者视野的艺术家,陈向兵有着明确的实践与理论转化意识。日常风景的知识、感受与思索,被转换为不易察觉的学理脉象,引导了一条‘无间’化途。通过对‘时间’的置换,又并未遮蔽‘风景’的观念本身,而将之并行于海德格尔式的‘世界’,最终纳入自我形塑中的都市文化场域。于此,在梳理风景、时间与个体逻辑的前提下,触及了当代实践的一个核心,即目光所及之‘景’,皆为自然、人文与历史时间的无限流动。”
希望以一种长镜头的方式蓄积情感的张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认为,陈向兵的绘画中有两种时间形状,两种时间气质:画面上的无数的模糊横线使得时间作为现在的此时此刻在运动;同样,正是这种模糊的横线配之以纵深的空间,使得时间不断地往后回溯、退隐,一种过去的时间浮现出来,一种关于历史的记忆浮现出来。绘画就此获得了两种时间构成的张力:运动的时间和凝滞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欣快的时间和伤感的时间。时间在陈向兵的绘画中就以这种方式被并置起来。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丁澜翔认为,“在最近几年的创作中,陈向兵愈来愈回顾本心和本性,他不善于言表却敏锐而富有洞见,他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和花草,依然以长镜头般的持续的凝视和描绘再现所见。而且,我们也看到,陈向兵在突破他的绘画语言。当然,他的改变并非刻意,他并没有强求语言的创新和陌生化,他只是认同和选择了某种语言。在近作中,那种标志性模糊效果不再常见,他的画面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媒介特质。或者说,陈向兵抓取时间的方式变得丰富而多元,他也更加随心所欲地控制和创造风格和形式。”
在谈及此次展览与绘画时,艺术家陈向兵表示,“在我的作品里,我所理解的历史——对于我而言——只是一种修辞,不论画面的张力塑造上,还是对时间缓慢的演绎过程中,我都希望以一种长镜头的方式蓄积情感的张力,甚至可以说试图以现代电影的某种特征,用模糊的影像叙述故事的开端或结束。因此,在我的作品里,我运用了很多相似的意象,以寻找那不可言传又回归本源的记忆。在这里,个人与历史,历史与现实,充分紧密地联系起来,充满寓意。比如《长歌溯往》这张画,通过风景中的时间流逝,通过水中游泳的人,表现对时光的珍视与回望之情,在一种历史感与中国绘画的笔墨味道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中,幻化了时间-影像。事实上,我所表达的时间-影像并不只是时间的记忆,它呈现的是时间的双重面向。”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