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应用、人才,AI+大湾区千行百业,科学家们怎么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4-11-18 17:31
图片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业界火热,在科学界也同样“当红”。尤其在今年两项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后,AI对科学研究范式、前沿技术研究的影响已成为各学科的热门话题。

11月17日下午,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AI & Future”为主题,作为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分论坛,集聚多位两院院士、外籍院士、实验室专家和头部企业首席科学家等,围绕“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人工智能与创新生态”“人工智能与产业赋能”等领域展开探讨。

图片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

改变科学研究范式

AI将为前沿研究提供强助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Henry Homayoun Radamson等院士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话题带来了最新思考。

“有人说,今年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给了AI研究的学者,是不是说明今年是AI元年呢?我的答案是NO。”高文说,实际上诺奖早在1978年就颁发过AI领域研究的奖项,“今年大家也不用觉得奇怪”。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主旨演讲。

在高文看来,今年AI领域的两项研究获诺奖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科学研究新范式的认可。“非常鲜明的特点是这两项诺奖其实都是由科学大赛评判出来的,而不是靠论文评判出来的。”

高文介绍,两项诺奖分别指向国际上图像分类和蛋白质结构预测两个科学竞赛,两项获奖研究都是因为在竞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使得相关的算法被公认为突破性的算法,然后再找到设计方法的源头研究者来颁发奖项。

高文表示,由此来看,科学研究要想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拿到顶级大奖,除了传统的发表论文路径,参加科学大赛获得第一,也成为一条明确的路径。

同时也可以看到,AI通过科学竞赛发挥了促进科学研究效率提升的显著作用。例如在蛋白质结构分析领域,据高文介绍,过去纯依靠结构生物学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全世界平均每年只能解析出约1万个蛋白质三维结构,如果要把已知蛋白质都解析出来,需要1万年以上。

图片

高文进行主旨演讲。

而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成绩准确率能接近90%,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蛋白质结构分析的研究效率,让这一科学研究领域“不可能的任务”变为可能。在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度上,这项AI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

对此,Henry Homayoun Radamson也在主旨演讲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Radamson作为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非常关注AI对半导体设计与研发方面的帮助。

图片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Henry Homayoun Radamson。

Radamson表示,半导体的设计和研发涉及许多不同材料的使用,需要对这些材料的功能做一些预测,但这往往很难确定。而用数据模仿和解释这些材料的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来模拟材料在半导体中的使用效果,人工智能与半导体研发可以碰撞出许多奇妙的火花,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半导体研发生产中有很多不同的原材料,到底哪一种材料适用某一种应用场景?如果确认适用了,如何用来生产?如何判断哪一种材料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如何能选择到最合适的材料来达到目标?这些问题使得以往每一次半导体材料预测都要做很多模拟、原型步骤,而AI预测可以帮助显著优化这些科研领域的“重复劳动”,让研发人员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化研究。

Radamson表示,到了半导体的生产制造环节,也处处有着AI技术的用武之地。例如帮助封装和测试、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线良品率等。AI技术可以应用在半导体产业上下游的方方面面,带来整个产业创新发展效率的提升。

图片

多位院士专家参与圆桌讨论。

在关注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影响的同时,如何让AI技术深入赋能千行百业,在大湾区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和产业应用生态,也是本次论坛的讨论焦点。围绕这些话题,在一场圆桌论坛上,院士专家、实验室专家、高校校长、企业首席科学家等展开了讨论。

AI应用或更需从场景需求“倒逼”

在AI技术火热的浪潮下,寻找应用场景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提出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到底是AI+X,还是X+AI?X就是各行各业的产业应用。毛军发认为,可能X+AI更加重要,应该由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提出来到底对AI有什么需求,倒逼AI技术方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做算法的科学家、工程师自己想象着做研究,其实并不知道在哪可以应用。

毛军发建议,各行各业的大型企业都可以成立一个AI技术应用事业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梳理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AI技术,再由AI技术人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挖掘出应用场景才能够对症下药。

毛军发认为,珠三角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创新创业的氛围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地区之一,这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是一项重要优势,也是生态建设的基础。

在此之上,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三要素(数据、算力、算法)的支持可以是生态建设重要的抓手。尤其是数据部分,涉及数据来源、隐私性、共享利用等,单个企业无能为力,需要政府来协调,为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张正友也提到,广东有世界级的大公司,也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的高地,有非常多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比如深圳就有700家机器人公司,根据我们走访的反馈,他们大部分都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张正友说,面对这些先进制造企业的AI能力需求、AI人才需求,可打造相应的技术支持平台,鼓励高校、企业、实验室等机构深度合作。

深圳光明实验室协理副主任黄哲学认为,当前各行各业已经都知道了AI大模型,对此也有非常高的热情,但一到具体应用层面,缺人才、缺数据,甚至缺一些明确的应用目标,都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黄哲学也提出,希望通过开发零代码工具、搭建技术平台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一般企业非技术人员、其他学科人员的理解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广泛应用。

大湾区可打造AI高端人才高地

圆桌讨论中,多位专家均提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人才培养三个基本要素的支持。建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其国际化、区域联动和产业优势,打造科教产研一体化的高端人才培养高地,吸引汇聚世界一流的AI优秀人才来大湾区创业、发展。

郑南宁还特别提到,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可以看出,创新技术的发展背后不仅需要有一流的科学家、领头羊企业,更需要一批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中小企业。要让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就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张正友和黄哲学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两位专家均认为,应该重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在AI浪潮中各领域做出决定性突破的企业很多都由一些刚毕业的博士生创建。青年人才创立的技术型创业公司往往具有耐心投入技术目标、技术敏锐性高的特点。社会各方可以尽量降低青年人才的创业成本,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毛军发则从长远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分应用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两种类型。目前高校中存在一种现象,“什么技术比较热,大学就成立什么学院。”他认为,单独成立一个人工智能学院可能短期来看有利于加速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对于培养领军人才可能不是最佳模式。

毛军发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其发展水平涉及一些更加基础性学科的发展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还是要从基础抓起。此外,人工智能目前也在深入赋能教育行业,正在作为辅助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毛军发更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改变工业化、批发式的教育模式,升级为以学习者为主的智能化、个性化教育,赋能教育更加长远的目标。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摄影: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徐劲聪2997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