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余晓宇 从“生态梦想”到“重新凝视自然”,从“地方感的重构”到“生态写作:现在·未来”等,清远生态诗歌笔会已持续举办五届。11月16日,第十一届清远诗歌节暨第六届清远生态诗歌笔会在清远江心岛开幕,本届生态诗歌笔会以“生态现场”为主题。
“生态现场,是指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现场。诗歌中的生态关系,是从地方感的建立开始的,真正的现场生态体验与生态地方感的建立密不可分。地点是在地域中的,在地的生态体验是生态写作中重构地方感的基础。”著名生态诗人华海在开幕式上说。
为“绿美清远”生态建设
注入文化和诗歌的力量
北江,不仅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更是清远的母亲河,是生态的现场,是时间的河流,是空间的居所。
清远市文联副主席陈淑清表示,本届诗歌节将继续擦亮清远生态诗歌的品牌,为“绿美清远”生态建设注入文化和诗歌的力量,旨在打造一个开放的文本,从生态、自然、时间、历史、哲学等多维度切入,让诗歌走进学校、社区,深入本土,扎根于更深的土壤,同时让诗歌节的影响力更广,传播度更深。
什么是“生态现场”?
如何进入“生态现场”?
著名生态诗人华海谈到,生态性将构成21世纪诗歌最鲜明的时代特征。部分自诩为生态诗歌的作品,存在着生态性较弱或缺失的突出问题,往往表达方式概念化和“生态泛化”。显然,这样的作品还没有进入生态现场,没有能够根植于现场的生态体验。
那么,什么是生态现场?又该如何进入“生态现场”?华海认为,生态现场,是指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现场。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团式”山水体验很难说已构成生态体验。诗歌中的生态关系,是从地方感的建立开始的,真正的现场生态体验与生态地方感的建立密不可分。地点是在地域中的,在地的生态体验是生态写作中重构地方感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清远生态诗歌的成长过程也恰恰是清远生态诗人在诗歌中重构地方感的历程。清远既是清远生态诗人生活的家园,也是寄予他们生态梦想的“写作发生地”和“精神栖息地”。
从江南移居到岭南,华海作为一个异乡人在清远的笔架山、静福山、江心岛找到了自己生命安居、灵魂落地的所在,在诗歌中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故乡”。而清远众多的诗人也一起参与了这一生态写作实践。他们分别在诗歌中重构自己的地方感。
生态诗歌应从生态现场的体验出发,并由地方感的构建提升为时代普遍性的诗歌经验,并指向未来的可能——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梦想”,从而成为以诗歌建构的“精神家园”。
生态诗歌写作可以是
重建我们现代心灵的写作
清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苏奇飞作为本土诗人代表发言,他认为,生态诗歌写作可以从山林的荒野转向城市生态现场。
同时,生态诗歌写作要主动进入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现场,而不是只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然的情感抒发上,而对新科技和区域发展望而却步,陷入无以言说、无所感触的失语症。
生态诗歌写作应该从关注外部风景的“无人之境”适当地转向关注人的内部心灵,即精神生态现场。
生态诗歌写作可以是一种关乎生活和生命的温和的修正主义,它具有反躬自省的内求意义。这样的生态诗歌写作,就是一种捍卫现代文明、守望内部精神风景的写作,也是一种超越风景,重建我们现代心灵的写作。
清远意味着
一方生态梦境一个诗歌流派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程相占发言并宣布开幕。
在他看来,清远首先意味着一方生态梦境,其次,意味着一个诗歌流派。2019年,他第一次来到江心岛参加第六届清远诗歌节,清远从此就成了他的生态梦境。
华海曾在访谈中提出,成为一个流派要满足三方面的标准:第一,有没有明确的文学观念、诗歌观念;第二,有没有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第三,有没有创作和研究活动来长期推动,而且形成品牌产生辐射带动影响。根据这三条标准,华海宣告清远生态诗歌正在逐步形成流派。程相占对此深表赞同。
6所高校教授和著名诗人
在岛上用言语构筑诗意
中山大学的程相占、陈希,武汉大学的汪树东、东南大学的韦清琦、山东大学的马春光、 集美大学的郑亮、王坤宇、香港珠海学院的梅真等六所高校的博导、教授、副教授们,以及黄礼孩、黄金明、张况、方舟、谢小灵、邓醒群、卞云飞等著名诗人,《中国林业》《生态文化》主编胡伟、《新华文学》主编胡红拴、《中国绿色时报》文化版主编王江江、《羊城晚报》出版社文编部副主任王晓娜等多位媒体负责人、本地知名诗人参与了本次诗歌节。
生态诗歌笔会的主持人、武汉大学教授汪树东就当代生态诗歌三种较为常见的诗意生成机制进行诠释。
山东大学马春光副教授则就《新世纪生态诗歌的荒野探寻与美学建构》提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萌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当代诗人荒野实践的持续深入,当代生态诗歌的书写面向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批判的诗学转向建构的诗学。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生态诗歌呈现出空前高涨的荒野探寻热情,雷平阳、沈苇、哑石、李元胜、哨兵、张二棍等诗人,或常年游走于荒野进行博物实践,或栖居并记录某个地域的自然万象,他们基于荒野实践的生态诗歌书写建构了更具深度的生态诗学范式。新世纪生态诗人的荒野体验不断向纵深处延伸,不管是在荒野仰望星空,抑或与荒野中的万物默然相守,新世纪生态诗歌对自然之神秘、神圣的领悟都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存在论内涵。荒野体验与诗性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新的自然审美范式正在形成。
与会嘉宾还就生态现场与生态诗歌写作和生态诗歌与人工智能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外,本次诗歌节举办前,向清远的大中小学生、全社会发起诗歌创作比赛,邀请大家在诗歌中写出“清远”。举办期间,在江心岛上有近二十面大大小小的写着诗歌的镜面,为大家呈现了一组“诗歌的镜像”,让蓝天、草木和阳光成为诗歌的折射。并在岛头设有竹简诗歌长廊,每一位前来的与会嘉宾也为诗歌节写下了专属的诗歌竹简。
诗歌节期间,岛上北江生活馆,诗歌深入生活,嵌入的各种场景,吸引大家拍照打卡。
本次活动由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指导,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清远市作家协会、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一默书房承办,《生态文化》杂志社、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清远市人才驿站江心岛分站协办。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