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一国企发布公告“劝离岗员工回来上班”,引发舆论关注。事发一个月后,南都记者回访了解事件进展,吉林省国资委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此事已处理完了,关于是否存在‘吃空饷’情况等相关问题均已向省委省政府汇报。”
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中一名员工离岗时间长达16年,一度让舆论惊掉下巴。不夸张地说,此事达到全网关注级别,从常理来说,已经进入需要跟进、说明、释疑的舆情应对模式。但从最新的进展看,相关方面似乎并没有将信息公布于众的意愿。记者追问涉事员工是返岗还是被辞退,该工作人员不作正面回应,仅强调“问题已经全部得以解决”。
涉事企业是一家国企,相关事务有接受社会监督的义务。企业多名员工疑似“吃空饷”,这涉及国企管理漏洞,也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损失。企业如何处理并改进,当然有向舆论交代的必要。
另外这还是一家上市企业,也涉及信息披露义务。一个引发近乎全网舆情的事件,从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伦理来说,进行相关说明显然有必要。这种事件对于投资者来说有相当的参考意义,不失为对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判断的某种依据。
即便如此,相关方面依然对此讳莫如深。涉事企业本就因为员工长期“吃空饷”而备受质疑,现在连结果也不愿公布,似乎让人感到一种怪异的“不离不弃”——到了这个时候,依然在“保护”这几名员工。
这从常识来说,恐怕不利于企业弥补漏洞、痛定思痛。将情形公布于众,当然要面临强烈的公众审视,但这同样是倒逼改进的动力。少了这个环节,多少也让人觉得整治行动缺少了关键一环,在“力度”和“深度”上有所缺失,能否真的做到“下不为例”终究会让人打一个问号。
近期因“喊话在编人员返岗”引发关注的还有一例,南都此前报道,江西上饶市余干县有关部门11月13日发布公告,要求该县瑞洪镇中心卫生院的曹某予和张某权5日之内返回单位上班或办理辞职手续,否则作开除处理。11月19日,余干县卫健委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两人一人已经返岗,另一人自行辞职。事情有始有终有交代,公众也比较容易接受。
类似的事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很多有公共性质的单位和企业,仍然不习惯在公共舆论中的存在,缺乏相应舆情应对意识和机制,在面对争议事项上缺乏足够的公开和坦诚。
比如今年7月,某国企地方分公司公布2024年春招拟录用结果,其中一岗拟录用两名普通高校本科生,递补名单却出现了哥伦比亚大学等一众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被网友质疑是“萝卜招聘”。但事后该国企投资者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未关注到相关舆情”。
很多企事业单位在舆情面前,不愿或者说不会和公众有效沟通。但疑云累积的结果,或许会形成一个“敏感多疑”的舆论生态,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单位在一些事项上受到公众审视、经历舆论风暴。
无论如何,这是一种双输——公众没有得到有效的解答,企事业单位则会面临更大的舆论风险。所以,面对舆论保持坦诚,也是一种自我释压和自我保护,希望那些新闻中的当事方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 易之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