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幼苗期(10天)、定植期(30天)、生长期(60天)、抽薹期(90天)、结荚期(110天),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的广州展区里,六座近2米高的展柜一字排列,展示6株不同生长阶段的增城迟菜心,组成“一棵增城迟菜心的成长故事”。这也是广州都市现代农业的“成长”故事。
一棵增城迟菜心的成长故事。
11月28日,为期4天的中国农交会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近3000家企业携2万余种展品参展,到会专业采购商预计超5万人。农交会是农业农村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在今年首次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并选在“千年商都”广州搭建高品质农业合作交流平台,意义非凡。
大都市孕育“大农业”。2023年,广州都市现代农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为经济发展添上“农”墨重彩的一笔。此次,作为新一届农交会“东道主”,广州拿出了各类农业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业态等“当家好品”,与国内外来宾共享“三农”新成果,共话都市现代农业的行稳致远之路。
11月28日,为期4天的中国农交会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
“穗农优品”擦亮广州“金招牌”
南沙黄油蟹膏满流黄、增城迟菜心翠绿鲜嫩、花都蓝莓个大饱满、从化“冻眠荔枝”鲜红如初……走进广州展区,“穗农优品”区域称作“流量担当”并不为过,各区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令观众可现场感受“舌尖上的盛宴”。这些是广州出名的“土特产”,也是广州“三农”的“金招牌”,合力塑造着“穗农优品”的品牌形象。
“老广”常说“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菜”,这里的“菜”专指绿叶菜,其中又以甘甜、脆嫩的菜心为青菜典范,深受市民青睐。但菜心乃喜凉蔬菜,过去在广东只有秋冬季才能吃到,尤其广州夏天炎热,菜心更为难种,其种植时间也比普通蔬菜长,集中在深冬上市。
为了满足“老广”的胃,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历经多年技术攻关,克服了菜心种子适配技术,最终将广州菜心品种转移至宁夏,成就了一段“宁夏菜心广东种(zhǒng)、广东(人)种(zhòng)”的南北协作佳话。
在“宁夏菜心”种植基地,目前所用的品种、管理、技术甚至工人骨干都来自广州,春夏季在宁夏种,秋冬季又回到广东种,形成候鸟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如此,河南菜心、云南菜心、甘肃菜心等等,都是广东菜心的品种。也因此,菜心已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一类大宗蔬菜,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次,年产量约800万吨。
菜心的南北错峰种植,稳定保障了岭南地区“菜篮子”的一大供应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增城迟菜心更是不再“迟”。作为增城迟菜心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广州绿聚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科院合作,研发出了早熟(70天)、中熟(90天)、晚熟(120)和迟熟(150天)四个品种的迟菜心,上市期从3个月延长至5个半月,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品尝这一美味。
现场展示的增城迟菜心。
活动现场,广州增城供销帮扶馆营销负责人吴玉芳向观众推介着增城迟菜心。她告诉南都记者,绿聚来与省农科院遴选出了商品性好、菜苔粗、口感佳的迟菜心品种,不仅商品率高,一致性也高。“如今的迟菜心已达到上市标准,菜渣少、甜度更是达到3%以上,得到众多采购商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吴玉芳表示,“11月初,首批增城迟菜心开始陆续上市,预计可持续到春节过后。”
“这个蓝莓好大啊!”展区另一边,市民看到花都蓝莓不禁感叹。个大,不是花都蓝莓的唯一特点,还包括果实饱满、皮薄肉厚等,其种植更有一番“讲究”。与过去“靠天吃饭”不同,中植智慧农业产业园通过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实时调控基地大棚内温度、湿度,为蓝莓营造出最优生长环境。同时,以椰糠、珍珠岩、泥炭等配置基质代替传统土壤进行无土栽培,以水肥一体化技术精控排水和营养物质供应,多措并举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蓝莓的品质也大幅提升。
用心种,种出好蔬果,费心养,养出优畜禽。南沙青蟹进驻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花都炭步芋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从化荔枝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广州以培育“国字号”“粤字号”农业品牌为牵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一批优质农产品站上品牌化高地,也深入消费者心间。
广州展区观众络绎不绝。
向土地要增量、向技术要产量
广州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仅蔬菜、水果日消费量就分别超9000吨和3000吨,稳产保供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头等大事。据了解,广州已连续5年超额完成粮食生产指标任务,蔬菜、水产品、水果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稳定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广州积极应对土地约束、居民丰富鲜食需求等复杂实际,向土地要增量、向技术要产量。面对有限的农业发展空间,广州不断升级导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高层楼房养猪、植物工厂、立体养殖等集约种养模式,建成了25万亩蔬菜、畜禽、渔业等现代工业设施,并加速应用新机器设备换人,提高水稻耕种收、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机械化率。
走出农交会,在白云区设施蔬菜产业园,无人蔬菜种植工厂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样本。“从自动播种开始,经历幼苗培育阶段,再通过工作区的自动移栽机将幼苗精准放置于种植盘内,并最终自动移送至种植区。”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怀阐述了“无人化植物工厂成套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简称“植物工厂”)中“机器人”的运作流程。
无人蔬菜种植工厂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样本。
走进产业园种植区可见,内部设有8个立体种植架,每个架子高达12层,配备了先进的立体输送、环境控制设备及营养液管理系统,实现了蔬菜的机械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栽培,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作区则配备了自动化移栽、叶菜采收、包装、种植盆清洗等一系列设备,负责蔬菜从采收、包装、称重贴标到装箱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无人化机械化“一条龙”。
“机器换人”明显提高了农业产出比。“育苗过程12-14天,种植22天左右可以采收。植物工厂规模种植后,平均日产3000株叶菜,年产量超过100万株。”李庆怀表示。
农交会现场展示的智慧装备。
广州展区内展示的智慧农业设备。
在“保量”的基础上更要“提质”。在农交会广州展区,一面数字农田系统大屏吸引了大家目光,各类农田生产数据正实时滚动更新。“数字农田系统可以将传统种植过程转化为217道工序,并通过‘艾米管田系统’指导农户精细化种植。”艾米稻香小镇运营专员邓惠玲介绍,公司还开发了全域数字化平台,可以实时监控稻田的大数据状况,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确保种植过程标准化,提升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位于广州从化的艾米稻香小镇,主打产品的“生态大米”遵循“三不用”原则,即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那么,病虫害问题如何破解?“我们与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团队会在试验田中进行微生物、土壤和昆虫害虫的采集研究,共同开发生态防治的生物制剂。”邓惠玲说。
在种质方面,小镇与省农科院合作,选用南方地区口感较好的丝苗米、香粘等品种的原生稻种。同时,采用自留种方式,即从每季水稻收割时选取优质稻谷作为来年的谷种,保障水稻品质。
“良种”“良田”与“良技”,为广州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确保广大市民从“吃得好”转变为“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广州展区设计十分别致。
农旅融合绘就“湾区桃源”画卷
都市现代农业的兴盛,必然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广州这座超大型城市而言尤为如此。都市现代农业之美,更要深入乡野去发现,去感受。
位于广州黄埔区的迳下村有着“湾区桃源”的美誉,这里山水相依,林木葱郁,田野广袤,一片宁静和谐的景象让人心胸开阔。近日,南都记者调研发现,从迳下村村口再往村子里走,目之所及的是道路两旁排列整齐的新式住宅。“再过不久,当这批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完成,迳下村的村民们就能迁入他们的‘别墅’了。”迳下村第一书记黄国威向南都记者透露,这是该村正在推进的新型农房项目,首开区共有43栋,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目前累计交付40栋。
从迳下村村口再往村子里走,目之所及的是道路两旁排列整齐的新式住宅。
据了解,该项目为村委会与国有企业友好协商,以村委会统筹村民出让建房用地,企业投资建房资金的形式开展合作建设新型农房,不仅提升农房的外观美感,还能有效利用并管理闲置的新农房,例如,通过出租或改造为民宿等方式,为村民们创造额外的收入来源。
这些新型农村住宅布局设计巧妙,室内光线充足,当登上露台时,一幅如画的景致映入眼帘——大地为纸,稻田为墨,着实是美丽的乡村图景。如今的村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空气质量佳,还配备了诸如共享菜园、水果采摘、露营体验、垂钓活动、骑马娱乐等一系列农业旅游项目,以吸引市区的游客。“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还得实施人流限制,避免出现拥堵,影响游客体验。”黄国威表示。
迳下村湖景。
迳下火车餐厅是当地旅游的热门打卡点。
迳下村是广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下,绘就美丽乡村新风貌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广州持续推动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引导村庄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以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新乡村示范带等塑造乡村绿美环境。通过输血加造血,扶智更扶志,截至今年,广州总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88%,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6年高于城镇。
稳产保供、三产融合、富民兴村……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业态,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作用独特。更令人期待的日子还在后头。根据《广州市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广州将推动条件成熟的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增强镇域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并全面实施乡村和社区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向引领区纵深拓展。
朝着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快步迈进,广州把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紧密相连,将逐步构建“进一步繁华都市,退一步世外桃源”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农宣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部分图片由大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