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年内超60起融资,超40亿资金涌入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4-12-03 16:57

近日,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热,概念股暴涨。12月3日,人形机器人板块开盘涨超2%。统计显示,11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股价平均上涨16.43%。

在全球科技竞赛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2024)》(以下简称“产业地图”),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0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已有55起融资。加上11月的融资,年内行业的融资事件已超60起。

“短短9个月时间,已有超40亿资金涌入。” 11月29日,复星母基金总经理江玉华在高工人形机器人年会上透露,未来可能会和行业LP再成立一个 20亿的机器人专项资金,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助力行业实现产业加速。“这种红利会慢慢形成马太效应,最后积聚到头部企业,但在初期阶段,大家都有机会。”

不过,虽然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难题、人才短缺、标准缺失、市场接受度等都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成为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深圳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心

根据产业地图,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多个省份和城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因其在机械和电子领域的产业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其中,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江苏为核心,拥有众多本体制造和零部件企业;而珠三角地区则以深圳为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

从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分布看,深圳、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分别拥有22.4%、14.5%、11.8%、5.8%和5.5%的产业链企业。

以22.4%占比位居第一的深圳为例,其聚集了大量的细分领域零部件企业,涵盖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灵巧手、激光雷达等领域,如奥比中光、安思疆、忆海原识、速腾聚创等企业。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深圳有望成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中心。

从企业数量看,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透露,截至2024年,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150家,国内已超过80家。其中,有半数是来自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创业。截至2023年,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产业的爆火,也促使各地纷纷发力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各大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密集成立。在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运官宋道灵看来,供给和需求是构建产业生态的两大核心要素。需求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在供给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因其在机械和电子领域的产业优势,具有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成本优势。

大象机器人副总经理林鸿林认为,从企业的视角观察来看,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在其他地方,这种情况并不存在。“无论是机电一体化或是整机制造,大湾区目前都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配套生态。除此之外,大湾区还拥有一定的国际化优势——虽然北京是AI人才聚集的高地,AI发展断层式领先,但大湾区在人才视角和市场时效性上更有优势。”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预测,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5年,To B场景销量将达75.5万台,市场规模约755亿元;To C场景销量将达125.6万台,市场规模约628亿元。

图片

行业面临标准缺失等发展困境

尽管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江玉华透露,虽然现阶段资本市场对行业充满热情,但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技术挑战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复杂度和集成度要求极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同时,包括环境感知硬件、运动执行硬件在内的多数核心硬件还处在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过渡中,没有核心硬件完全进入成熟期。

宋道灵也指出,产业生态的构建和标准的制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起步阶段,标准的缺失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行业共同探讨和推进。“混乱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说明行业还在上升的阶段。”

要解决行业困境,林鸿林认为,需求跟供给是两个重要的着手点。需求端必须要知道客户在哪里,无论是零部件还是整机厂商,都需要携手产业伙伴一起找到真实的落地场景。供给方面,要把人才供给放在第一位。“因为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有史以来复杂度和集成度都非常高的机器人,亟须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才,尤其是掌握软硬件一体,全栈开发的工程师。”

天工俊联总经理宋国东也看重“人”的因素,他表示“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人,有几个有钱并且不着急赚钱的团队,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有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

如何在资本的热潮中保持冷静,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仍是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多名业内人士认为,混乱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初期阶段难以避免,标准的缺失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行业有望在核心硬件等层面尝试短期标准,迈向标准化。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严兆鑫4084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