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过关“刷脸”代替“刷证”,赴港澳“一签多行”“一周一行”陆续实施,深圳湾口岸月底开通新地铁……一系列互通新政策“上新”,北上南下的“双向奔赴”再次升温。
在珠港澳三地都有办公室的阿Joe,已经体验过在珠海拱北口岸通过人脸识别通关,“唔使拎证件,真系好快!”港漂Tina的男友在深圳工作,12月1日他解锁了一年无限次访港,“异地恋的空间距离好像更短了”。而香港00后女生Minta在盼望着12月底北上体验港铁深圳新开通的13号线,“我特别喜欢坐首班车,一定要去试下!”
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与移动支付等“软联通”双管齐下,让粤港澳三地居民已经越发习惯一部手机、一码通行大湾区,数字湾区的发展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新旧更替。
从退出历史舞台的
纸质红票到二维码
港澳“自由行”已开通21年,一直以来,广州人对南下港澳旅游都热情不减。从广州至香港直通巴士、广州南沙港到香港乘船到广深城际列车、广九直通车,再到广深港高铁开通,广州人去香港的方式在不断变革升级。
95后广州人许瀚文是一位铁路迷,自由行刚开通时他就随爸妈去香港游玩和探亲,后来也常常搭广深城际列车从罗湖口岸过关去香港,或是搭广九直通车去香港。而地铁迷何梓维家住广州南沙,自由行开通后他们一家人则成为从南沙乘船去香港游玩的第一批人。在他们印象中,以前的交通方式最快也要一上午才能到达香港,只剩下半天时间。而今天,在广州南乘坐早上最早一班的高铁去香港,还能赶上上班打卡,有一整天时间。
中学时,因为常常去香港探亲,许瀚文从广州去香港超过20次,也保留了不少十多年前的旧车票、船票。他特别分享了一张广州东到深圳的一张城际列车票,是一张只能在柜台才买得到的红票。铁路系统更新后,新打印机统一打印的都是带磁卡的蓝票,纸质红色火车票退出历史舞台。2019年开始,广深城际列车甚至连蓝票也不用打印、身份证也不用拿出来验证,可以直接打开支付宝刷二维码就能乘坐,像坐地铁一样方便。
95后铁路迷许瀚文为我们介绍一些他收藏的旧车票、旧硬币。
同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广九直通车,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广九直通车在疫情后永久停运,为粤港澳居民留下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集体回忆。“我最喜欢KTT,是广九直通车里面一天只开6班的列车。”许瀚文拿起两张广九直通车票介绍道,“这些渐渐消失的旧车票其实很有意思,展现出了一种纸质时代的精致工艺。比如广州东到红磡的票面用的是简体字,带有广铁logo,而红磡返回广州东的票面则使用繁体字,带有港铁logo。”
“现在内地人去港澳出行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多样化,以前的广九直通车或者是城际列车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情怀。”许瀚文感叹。
让内地旅客
用更习惯的方式扫码搭车
除了去香港的路途越来越“短”,内地人在香港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也越发方便。在香港,乘坐港铁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内地游客已经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二维码扫码搭港铁,不用再使用八达通卡或者用现金买全日通了。南都记者了解到,港铁公司近年来一直通过积极引入数字科技,包括提供更多电子支付选择、在MTR mobile 应用程序增加新功能等方式,提升乘客的智慧出行体验。
港铁公司总经理-市务及客户体验梁静雯分享了港铁公司在智慧出行方面的实践。
“2021年,我们率先和AlipayHK联合推出了车票二维码,使内地旅客在香港出行更加方便了,他们只需打开日常习惯使用的二维码就能在香港搭地铁。”港铁公司总经理-市务及客户体验梁静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随后也在不断跟各个平台打通,到现在已经可以接收各支付平台的二维码。2023年,我们又引入感应式信用卡支付方式,目前车站已能接收不同信用卡滴卡入闸。”据梁静雯介绍,除电子支付之外,港铁还在微信和支付宝增设了“香港GO搭港铁”小程序,帮助内地旅客查阅港铁出行或生活类资讯,可以提前规划行程,不用担心在香港出行感到不便。
梁静雯还回顾了港铁开通45年来支付方式的变化,1979年港铁刚通车的时候使用实体车票(包括单程车票和储值车票),应用磁带车票技术。到了1997年推出八达通,一直使用至今。随后就是近些年不断上新的车票二维码和信用卡支付阶段。
香港00后港铁迷Minta为我们展示了一沓她收藏的港铁旧车票。
对于港铁的这些变化,越来越多在港澳生活的年轻一代,一面感受支付科技带来的智慧出行体验,一面也不忘怀旧。00后香港人Minta就是个十足的港铁迷,她不仅收藏了港铁全部99个车站的纸质版车站指南,还有一整个的收集册的港铁旧车票。其中一张跟她年纪差不多大的游客车票她最喜欢。这张车票不仅有在港铁通行的功能,背后还赠送了一个小单张,是为游客提供的香港地图,非常有年代感。
谈及移动支付在港铁的应用,Minta说:“香港的游客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些人可能爱用信用卡去支付,内地的旅客就爱用支付宝等二维码扫码了。所以港铁现在的改变是为他们提供了多一种选择,虽然我是一个怀旧的人,电子支付用得相对少一些,但这都是一种方便的体现。”
“我已经不觉得琴澳是分开的两地”
一张二维码,不仅让内地人赴港澳出行变得更方便、更畅通,也为港澳人士在粤港澳三地跨城生活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95后澳门人Jason在珠海横琴开了一间教育培训公司,每天往返琴澳上班,接受南都记者采访当天上午,他就刚从澳门的家里来到公司。“我现在已经慢慢不觉得澳门和横琴是分开的两地,特别是现在横琴深度合作区落成之后,整个通勤时间大概也就三四十分钟。虽然说中间隔着一个关口,但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形式。”Jason这样感叹。他告诉南都记者,因为业务需求也经常到其他大湾区城市出差,比如深圳、东莞,一年有接近100次的大湾区内跨城出差,因为有了深中通道,通行时间大大降低,节省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
在内地生活了12年的香港人阿Joe为我们展示了旧车票。
近些年,这样在大湾区内跨境工作生活的港澳籍人越来越多。阿Joe是一位在内地生活了12年的香港人,从事跨境人力资源服务。他一见到南都记者就掏出一叠港珠往返的旧车票、船票,还有港珠澳大桥刚开通时的通行费发票,有些都已经有点褪色。“一个星期工作日基本上有4-5天都是白天在香港,晚上返回珠海,有时候也会去澳门公司。”阿Joe告诉南都记者,由于太早过内地生活,他基本上见证体验了内地电子支付从生活消费到公共交通出行的过程。
90后香港人林广健也在内地生活了十余年,早已习惯带一台手机就出街。有时候回到香港,没有带八达通或现金在身上,留意到现在香港可以扫二维码坐地铁了。“内地的支付宝和香港的Alipay我都有用,点进去之后可以自动切换到当地城市的二维码,一刷就很方便。”
香港90后律师林广健分享了一张非常难得的港铁小童票的故事。
据他回忆,小时候要带着很多5块、10块硬币在身上,有时候带八达通,但他很容易弄丢。八达通面世之前,香港小朋友要拿着硬币去柜机买一张小童/长者车票,是早年流行的出闸会回收的一次性卡。但他有一次出闸前找不到车票了,现场补了一张才出闸,后来又找到了这张以为弄不见的车票,得以留念到现在。
一部手机行湾区
扫码付越来越流行
一张二维码,也让原本爱用现金的港澳居民学会了“不带钱包”。
最新数据显示,香港90%以上的商户都已经接入支付宝/AlipayHK,各种商超都张贴了大家熟悉的支付方式标识。在香港街坊爱吃的忠记粥品、吉野家等餐厅,也有越来越多来自内地的熟客在柜台熟练地扫码买单。用同一张码,香港居民和内地居民用自己惯用的电子钱包都能扫,在香港年轻人中间也开始流行扫码付。“同学之间有时候会AA聚餐,没有现金或者找不开现金的时候,就由我先付钱,其他同学再把他们相应的饭钱用支付宝转给我,我觉得还蛮方便的。”Minta说。
吉野家此前的纸质印花卡。
洪氏饮食集团总经理 - 香港餐饮业务赵继阳加入吉野家已经有18个年头了,见证了香港吉野家数字化服务的升级。赵继阳表示,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作为商家,吉野家也希望能在这方面提供给两地的顾客一些便利。因此,跟Alipay合作引入移动支付,让顾客更快捷、便利地享受服务,也能提升门店伙伴的服务效率。在会员计划方面,2018年推出会员App,当时印花卡仍在优化中,采用的是纸质的印花卡,后来吉野家App升级,尝试电子化,还打通了跟Alipay的会员体系,共同开发了印花小程序。减少纸制品投入,方便顾客在手机端积分和兑换,既环保又便捷。
在内地已经过惯了的阿Joe,更是对一个手机搞定衣食住行很有经验,他指着身上穿的一套告诉南都记者,都是在内地的电商平台上网购的。“在内地基本上都没用过现金了。”反而返回香港用现金更多一些,不过据他观察,香港的移动支付在近五年内有了很明显的普及。“比如说以前疫情的时候不方便,回不去,要给妈妈转钱,那时候就要用T/T银行电汇这个服务,要三四天才到账,还要有服务费。那现在有支付宝之类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转给他们,可以即时到账。”
一个平台畅行湾区
百项服务一站式解决
社会数字化发展大步向前,生活办事渐渐浓缩进一张二维码,一些以往常用的老物件到今天已经不再常见。在大湾区,近些年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也深度参与和见证了大湾区“软联通”的升级,让粤港澳三地居民逐渐“一机在手、一码通行”。
为更好地服务粤港澳三地居民,2023年底,专属小程序“湾事通”在首期在支付宝、AlipayHK(港版支付宝)、MPay(澳门钱包)三个APP上同步上线。关于出行、通讯、支付、求职、养老、医疗、教育、吃住游等场景的200余项需求都可以在“湾事通”小程序里实现“一站式”解决。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做对外联络专员的香港90后唐震声很早就成为了“内地通”,在内地用支付宝、返回香港切换AlipayHK,非常熟稔。他的日常工作经常要到澳门、香港连接不同的机构,对接一些想来内地发展的港商、澳商,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或展业方面的需求。
在他看来,“湾事通”这样的一站式平台对于新来内地发展的港澳人士挺有帮助,上面已经有公共交通出行、跨境巴士、打车、饮食、地图等很多小程序链接,一次性解决吃住行。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副秘书长谭家文是澳门人,她在Mpay澳门钱包上经常看到“湾事通”。“我平时也会看看里面的内容,比如政策、就业、生活、创业等信息。因为我正在做创业服务类的工作,就会点击‘创业’,看看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的创业基地分布在哪里。”谭家文告诉南都记者。她还提出期待,希望加快政策资讯更新的速度。“国家对港澳青年在内地发展的政策上新很多,各个创业基地的信息还可以更完善,这个专区里的内容会对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查询资料更加便利。”
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熊润淼、麦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