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组织都不能虚构官方背景敛财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12-10 23:57

民政部近日选取地方民政部门依法查处的10起非法社会组织典型案例予以公布。有关负责人同时提醒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或参与其活动时,可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核实其身份。

“质量总监联盟”,号称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一个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组织,一边聘请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致辞或授课,为其“站台”“代言”,一边利用各种名目收取不菲费用;“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看上去是一个国字号组织,还组织开展了全国学术英语教育工作交流、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等活动;“世界文化合作发展协会”更厉害,搭建“世界文化合作发展协会”网站,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一带一路亚欧文化艺术和平奖”评选活动,尤其让人仰视……

但谁知道,这些顶着光环的“组织”其实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属于非法社会组织,其以各种名义开展的活动均属非法活动。

这些社会组织热衷于虚构官方背景,原因并不复杂。

通过冒充或暗示与政府、官方机构有关联,非法社会组织试图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由于公众往往更信任那些看起来有官方支持的组织,因此这样的伪装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

拥有“官方”标签的社会组织有利于吸引资金和物资。捐赠者可能认为这些组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从而愿意为其提供捐款或其他援助。此外,它们还可能利用虚假背景来争取政府项目、政策优惠或合作伙伴关系。

虚构官方背景只是手段,希望借此获得更大利益才是目的。像所谓“世界文化合作发展协会”,想方设法将自己与“一带一路”“亚欧文化”等热点词汇关联,但最后总会图穷匕见,借机向特定人群收取策划、评选等各种费用。

非法社会组织通过虚构官方背景,利用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来骗取钱财,既直接损害了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组织应有的信誉,尤其是当它们冒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知名组织的名义时,肯定会对这些实体的形象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必须加大对非法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惩处力度,还要努力加强对社会各界关于如何辨别真假社会组织的知识普及工作。民政部这次既发布案例,又将相关查询平台公之于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需求。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和个人其实未必不知道非法社会组织颁“大奖”、发证书的底细,但是其看重的正是这种虚名,并对借此装点门面进而获得利益抱有期待。针对这一点,努力培育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当是长远之计。

另外,民政部此次通报的是非法社会组织虚构官方背景敛财的典型案例,难免会引起一个疑问:合法社会组织中间,有没有虚构官方背景敛财的情况?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但社会组织毕竟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民间组织的本质特征,即自主性、非营利性和服务导向。因此,即使是合法的社会组织,如果虚构官方背景同样不可取,假若更进一步,借虚构而成的官方背景向公众敛财,也同样应该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