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南都记者获悉,近日,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总结暨成果示范辐射应用活动,在揭阳市惠来县成功举办分会场活动。
活动现场。
据了解,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总结暨成果示范辐射应用活动,于今年9月启动,由广东省教育厅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活动旨在打造数智化高质量课堂,基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的“双融”理念,以及“师生教与学模式的创新创造”的“双创”并进思想,提出了“标准引领、多维协同、优课聚变”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为广东省数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日揭阳举行了分会场活动,覆盖学前教育、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美术以及高中思想政治、综合等多个学科领域,设立9个分会场。300多名本地教师现场参加,同时通过直播形式吸引了超过153万人次线上观看。
在惠来慈云实验中学分会场,“双融双创”综合实践种子教师方文青的《智慧微型无土栽培装置的设计》,公开展示课巧妙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强的学习环境。
活动现场。
在惠来县前詹镇中心小学分会场,“双融双创”美术学科种子教师高洁棠带来公开课《探索GAI赋能智学-我们的“太空基地”》,巧妙运用GAI智能技术,多学科融合,在本节课中融入科学、劳动、思政教育。同时利用AR相机,即梦Ai等技术,手机平板等技术赋能,将“神秘太空基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惠来县惠城镇墩南小学数学分会场,数学种子教师蔡晓凝的课例《生活中的比》,以参观惠来县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为情境导入,将数学学习与家乡文化、革命精神传承紧密相连,积极探索了数学与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路径,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我坐着小学生的桌凳,亲身体验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比的认识》。令人惊讶的是,惠来县竟然拥有如此高水平的GAI赋能课堂。这正是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院联合推进教育‘双融双创’成果示范辐射应用,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数字化研修、教研和教学转型的显著成果。”华南师范大学何小亚教授如此评价。
南都记者了解到,自今年9月份广东省教育厅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启动教育“双融双创”成果示范辐射帮扶活动以来,组织单位针对粤东西北地区,依托“评优树范”“培训筑基”与“千校万课”三级数字素养教师培育体系,组建了72支由“牵头实施团队”“学科专家及GAI助研团队”“典型案例团队”“地区教研与电教团队”以及“地区种子教师团队”五大核心团队构成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共同体。
这些团队凭借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以及G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分别对接了汕尾市、河源市、揭阳市、肇庆市、江门市、茂名市以及新疆疏附县等七个地区,为相关地区教师成长与教学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系统支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佳璟 通讯员 李泽桦
编辑:韦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