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高校掌门人齐聚东莞探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4-12-11 20:42

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如何实现大学和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这是摆在东莞面前非常重大而紧迫的时代命题。

12月7日—8日,“大学与城市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服务城市发展”系列学术和人才交流活动在东莞松山湖举行。省内外40余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东莞社科名家高等教育工作室、软科、青塔、麦可思等10多个高等教育智库齐聚,走进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企业和高校,与东莞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建言献策。

图片

“高校是东莞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是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交流会上,高校“掌门人”、高等教育智库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进行了精彩分享。

“高校是东莞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东莞市副市长黎军介绍,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陆续在东莞布局建设研究院、研究中心,进一步助力东莞营造良好科创生态,焕发创新活力,期待未来各大高校组织更多科研团队,与东莞各类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撑。

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当下,如何全方位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好地服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正成为东莞以及众多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身处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交汇点的高校,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对于东莞来说,就是要聚焦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着力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向高校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以高校发展的“质量”和“贡献”,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力,推动城市与高校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中实现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共建共赢。

“城市拥有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政策支撑的独特优势,为大学发展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大学是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以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技术研发、文化输出等方式支撑服务城市的繁荣发展。

图片

东莞全面吹响新一轮“是人才 进莞来”号角

大学与城市融合,相处“密码”是什么?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看来,有两个关键词:“耐心”“开放”。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认为,要实现城市与大学的融合发展,就要以“发展共同体”的理念,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等维度,构建城市与大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学与城市互动互利、双向赋能、共生共赢,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动力。东莞希望成为在座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幸福创业的首选地和安家地,是人才,进莞来。”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表示,东莞的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成为广州、深圳之外广东高等教育的第三极。

图片

在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武一婷看来,高等教育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高校”之能、“人才”之能。

人才聚,则城市兴。当前,东莞全面吹响新一轮“是人才 进莞来”的号角,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28.2万人,近七年年均增长12.3%,高层次人才27.5万人,正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人口优势加速向人才优势转化。

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东莞佳话”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始终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高等教育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跨越,以更高水平的大学为城市发展更好赋能。

回首过往,东莞真正的第一所大学,是1992年自办建成的东莞理工学院,资金问题全靠东莞自己解决,举全城之力结束了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本世纪初,在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洪流中,东莞紧抓机遇,加强高校建设,本科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向着高等教育强市的目标坚实迈进。

近年来,东莞顺应时代要求,选择在双一流、内涵式、高质量上做文章。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站在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身处广深两座超一线城市之间,东莞对大学、对人才的渴望日益迫切,甚至比以往来得更加迫切。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隆重亮相”,对于东莞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为东莞加强与港澳互联互通,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东莞从此拥有了第一所世界百强的一流高校,城市的高等教育也掀开了崭新一页。

更令人期待的是,唯一以“大湾区”命名的高校——大湾区大学(筹),同样选址在东莞。目前,大湾区大学(筹)已组建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在教育部专项支持下,学校以及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人。预计2030年达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比例预计达1:1左右。

今年4月,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启用,距离正式开学越来越近。短短两三年时间,东莞通过拼命建大学,先后迎来两所一流高校,届时东莞高校数量将首次突破个位数,达到10所,意味着东莞的高校版图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将提升一个台阶,有望带来城市高校形象的“关键一跃”。

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东莞市内高校将持续为东莞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生动实践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东莞佳话”。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实习生 蔡莉莉 通讯员 刘召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曾奕静7592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