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龙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厘清龙穴历史文脉,传承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龙穴特色文旅IP。12月10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龙穴街道承办的传承与发展·南沙(龙穴)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龙穴街道党建基地举行。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龙穴辖区企业、群众代表、历史文化传承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龙穴街道的历史文脉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为龙穴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南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欧阳健华指出,“龙文化”是龙穴街对历史文脉一次很好的价值凝练,接下来龙穴街要好好抓住这一脉络做文章,针对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传说、习俗,要重视当代价值的转化,借助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等方式,实现传统民间文化的视觉转化与活态传承。
何为龙穴?
要从“神龙”传说说起
龙出其中,蜃楼跃起,龙穴岛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南部、伶仃洋的珠江主航道西侧,四面临水,岛上以龙穴山和铜鼓山为高点,通过滩涂淤积和围垦向周边扩展,逐渐成陆。
龙穴岛古代称为龙穴洲,其名与“神龙”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传南海龙王仙曾居住在此地,“五神兽游珠江”“群龙饮泉”“龙虎斗传奇”等传说故事更是为龙穴岛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在旧时龙穴岛便以“海市蜃楼”美景而闻名,南宋的《舆地纪胜》中提到:“龙穴洲,在东莞县南大海中,有龙出没其间,故名。春波澄霁,蜃气结为楼观、城堞、人物、车马之状,耆旧见之”。在旧时,每逢年初三到初五,东莞人云集靖康盐场(东莞长安镇在宋代称为靖康盐场),等待观看岛上空的海市蜃楼,已成当地习俗。
东莞县志,关于龙穴海市蜃楼的记载。
直到明、清时期更有无数文人墨客挥毫写下不少歌咏龙穴岛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陈琏的《靖康鹾场夕照》和《靖康海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的《虎门》和《打蠔歌》等,也能从中读到旧时的龙穴奇景。
清嘉庆《新安县志》手绘风景图-东莞八景之一“龙穴楼台”
虽然是伶仃洋上的一个小岛,因为拥有淡水资源也让龙穴岛也成为了中外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往返进行补充和储备的重要落脚点之一。旧时岛上的八眼古井眼眼出水甘甜,经年不涸,也成为龙穴“四奇”(奇景、奇榕、奇洞、奇井)之一。
龙穴岛四眼古井。1976年 摄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介绍,龙穴岛地处珠江口伶仃洋的险要之地的舢舨洲,被称之为“龙穴之口,虎门之喉”,由于地理位置之特殊,附近水域在历史上还是珠江口兵家必争之地。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
据《虎门览胜》记载“伶丁山,在龍穴南,洋名以山分上、下。宋文信國公誓師處。”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到近现代,舢舨洲见证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龙穴岛是“虎门销烟”鸦片的趸存收缴地;见证了鸦片战争第一场海战——穿鼻洋海战;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的多场激烈的海战。
此外,龙穴岛上的“张保仔洞”也是另一张重要的历史名片。“张保仔洞”位于龙穴岛铜鼓山脚。洞内宽大,古代涨潮时较大渔船可入洞内避风。南沙在古代有许多山冈和丘陵海蚀洞就在海边,因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加之海盗进退自如,来去都方便,成了海盗出没的首选场所。
“张宝仔洞”。
据记载,龙穴岛曾是著名海盗张保仔在珠江口一带活动的集结点。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著名海盗“张保仔”在珠江口活跃,其率领“红旗帮”船队以珠江口龙穴岛为基地,进入虎门水域,击败清军水师,抢掠南沙近岸村寨。民间传说张保仔船队在洗劫南沙九王庙、芦湾、塘坑、东瓜宇一带后退回珠江口,把劫掠的财宝、物资全部藏在龙穴岛铜鼓山脚下的“张保仔洞”。传说此洞在明清时期能贯穿于海底,与张保仔在其老巢香港长洲的“张保仔洞”是相连通的。后来洞穴渐渐被泥沙淤积,榕荫蔽日,使“张保仔洞”更添神秘感。
历史与现代
在奔流涌动的珠江口相遇
在现场,黄利平向来宾们展示了旧时的地图,“外国的洋船走到龙穴岛附近便要调转90度拐进广州主航道,看到舢舨洲灯塔就知道到广州了。”也由此可见,龙穴岛在广州一口通商的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龙穴岛旧时面貌。
龙穴岛及其周边的舢舨洲和校杯洲岛屿群,是广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中,有上千年历史的舢舨洲灯塔如今仍屹立在伶仃洋之上,为往来船只指明方向。作为现代国际航道的关键节点,现阶段每天约有4000艘船舶在此穿梭,年通行量高达150万艘次;周边港口的年货物吞吐量接近10亿吨,高速客船每天运行100多个航班,年均客运量超过2800万人次。
历史与现代奔流涌动的珠江口相遇,如龙穴岛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也在此迸发出新火花。
龙穴社区牌坊。南都记者 邹卫 摄
尹瑞祥是龙穴社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也是最早居住在龙穴尹氏的后代,“从1956年出生到现在,我一直在龙穴岛上生活,对龙穴岛的变化是看在眼里。原来岛上缺水、缺电,一遇到缺水,人们要排队打井水。在围垦之前,岛上的人出行要乘船,交通十分不方便。”尹瑞祥回忆,2000年,广州的城建《规划纲要》出台,提出重点建设“北部空港、中部信息和南部海港”。其中南部海港指的就是南沙港区。据了解,南沙港区之所以选址龙穴岛,就因为四航设计院经过数年多次勘测,只有龙穴岛适合建深水港口。2002年底试挖吹填,2004年9月28日投产,龙穴岛也开始迎来新变化。
广州港南沙一二期码头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邱少梅介绍,在南沙港一期工程投产前,龙穴岛是一片滩涂。投产前夕,才协调了水电接通,新龙大桥和南沙港快速路通车。次年,才把邮政、公交车、银行陆续引进龙穴岛。2007年2月,龙穴岛实现了通水通电,自此,龙穴岛的社会配套设施才相对完善。龙穴街道成立后,龙穴岛上居民也享受到了成熟的社区服务。
广州港南沙港区。
据了解,南沙一期建成后,货代、船代、拖车、报关公司相继引入,南沙物流园、造船基地、冷库、货运铁路等相继建成,南沙港区也衍生出二期、三期、四期等项目。随着龙穴岛成为广州重要的港口,岛上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州港的建设为岛上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居民生活越来越好,这里也成为了广州市经济的晴雨表。
如今的龙穴岛也迈出了飞跃发展的步伐,临港物流业和临港工业的兴旺,释放出“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
龙穴岛的两大经济支柱,除了广州港,另外一个就是龙穴造船基地。2003年,龙穴造船基地开始进行地质勘探和建设工程设计工作,2013年,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通过国家发改委总体竣工验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龙穴造船基地开创了多个“世界首个”“亚洲之最”“全国之最”“全国首个”记录。
“MOBY LEGACY”号轮出自龙穴造船厂,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豪华客滚船之一。
中国高校第一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
世界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奥达克斯”号、华南地区首艘30.8万吨原油轮“新埔洋”轮、亚洲最大半潜船10万吨半潜船“新光华”号、全国最大的原油轮“凯桂”、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中国高校第一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等船舶,都出自龙穴造船基地。
龙穴岛滨海旅游狂欢节系列活动——2024年南沙区龙穴多民族融合音乐节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周末音乐会”在港口新鲜集市举办。
今年以来,龙穴街立足打造“海上新广东”战略目标,聚焦海洋经济,聚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新明珠建设,陆续推出榴莲节、火把节和青蟹丰收节等滨海旅游狂欢节系列活动,唱响龙穴岛海洋经济发展新乐章。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打造非遗新名片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龙穴岛的现代产业与传统文化共生共荣。繁忙的广州港区每天船只车辆络绎不绝,沿着扬帆路启航路一路直走,尽头处的龙穴社则是烟火气升腾的景象。
走访时适逢“三圣公诞”(也称“三圣宫诞”),祭拜神明、抢花炮的信众挤满了村口牌坊,人群中还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和他的学生,“特地带学生过来参加‘抢花炮’的活动。”刘志伟介绍,抢花炮是三圣公诞重要活动之一,作为水上人的一种祭祀仪式,不仅联系了人与神,还连接整合了珠江口的水上人群。常见于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在侗、壮少数民族中流行,这些地方古时属于南越地区,从中也体现了抢花炮活动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我认为这种传统习俗有必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在刘志伟看来,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左一)
抢花炮现场。
据了解,三圣公诞源于三圣公传说。相传明末年间,三位秀才乘船赴考,却不幸遭遇风浪,沉船身亡。尸身随水漂至龙穴岛的沙滩上,渔民们发现他们身上沾有蝴蝶,分别呈“周、林、罗”三个字,甚为惊异,并将尸身就近埋葬,并许诺:祈求三位圣贤保佑渔民出海顺风顺水,鱼虾满舱,来年一定为三位圣贤建庙供奉。结果许诺果然成真。于是次年春天,渔民集资在龙穴岛修建了三圣公庙,约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为拜祭日。由于三圣公庙建成以后,附近渔民祭祀祈求之事多有应验,周边地区前来拜祭的渔民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逐步形成“三圣公诞”。
三圣公诞的传奇故事,其核心内涵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至初十,为期三天的“三圣公诞”已成为当地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2024年,“龙穴三圣公诞”也被列入广州市南沙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穴三圣公诞”被列入广州市南沙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近两年,龙穴街道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等多场滨海旅游狂欢节系列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三圣公诞”也逐渐成为龙穴岛传统民俗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促进南沙旅游、消费,推动龙穴经济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在区文广旅体局的指导下,龙穴街道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委托历史文化专家编写《龙穴古今》历史文化白皮书,整理“龙穴三圣公诞”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龙穴历史文化IP。同时,结合龙穴文旅资源,依托港口优势,在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上进行了多渠道创新和探索。
依托港口新鲜集市的临港优势,在龙穴岛可以实现“即靠港、即开柜、即售卖”的新鲜购物体验。
意起趣“港”集,抢鲜好“食”光——南沙港口新鲜集市开业活动现场。所有通过南沙港进出的“一手好货”,在新鲜集市上应有尽有。
龙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龙穴街历史记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港口优势明显。辖区以滨海旅游为主题,通过举办“榴莲节”“青蟹丰收节”“海鲜烧烤啤酒节”等特色系列活动,为龙穴文旅经济拉人气、树品牌。同时,结合龙穴优美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与企业合作,引进青蟹生态餐厅和民宿项目,打造“龙穴海港风情街”,推进“龙宫仙山,海港田园”文旅开发项目等,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李如云、高晓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在湾区之心,发现南沙多Young之美
传承与发展 南沙历史文脉研究系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