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过去一年,中山“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一批担当有为的典型人物。
南方都市报特开设专栏——中山“百千万”最前线,深入对话活跃在基层、奋斗在一线、服务于一方的人物,讲述他们在“百千万工程”中脚踏实地耕好一方地、奋勇拼搏闯出一片天的故事。通过刻画群像,展现出中山千行百业在推进乡村振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积极作为的精神风貌。
中山市小榄镇永宁社区党委副书记胡培森,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永宁人。2009年入职永宁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始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2023年,他担任永宁社区党委副书记,期间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永宁落细落实,积极响应市镇“工改”号召,创新推动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成为全市首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的工改项目。
胡培森。
做深做细“工改”工作,推动社区物业更上一层楼
小榄永宁是广东首批“亿元村”的代表,也是中山村镇工业区的缩影。1980年以后,永宁大规模办厂,到1993年工农业超10亿元,1997年产值达到20亿元。由于发展较早,永宁社区集体经济高度发达,企业发展空间问题也相对突出。
而永宁社区规划早、动工早、建成早的华中路“工改”项目示范区,成了不少企业搬迁腾挪的优质选项,为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的企业腾挪搬迁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社区的“工改”项目建成后,将作为腾挪园区主要引入优质的印刷包装企业,引导产业集聚,推动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胡培森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工地等“工改”一线。他结合经济社会及社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社区“工改”工作的方向和部署,从当初的“拆”“建”“招”要过渡到“谈”“移”“拆”“建”“引”这五字经。他表示,“工改”并不是一味地拆旧建新,随着“工改”进入深水区,经济大环境受压、新建物业不断增加等重重叠加下,“工改”工作必须要坚持稳求进的总基调,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招商的引导作用,以招促建,确保集体物业健康良性发展。
近两年来,华中路工业园共新增厂房及配套设施面积超13万平方米,4栋新厂房已全部出租,成功引入14家本土优质企业进驻投产,其中4家为规上企业。改造后的华中路工业园启动区年产值超2.5亿元,集体物业年收入约1600万元,较原来提升约5倍,实现“工改”与集体经济“稳收益”并举。
胡培森表示,必须要坚定不移围绕社区发展的大局,适当收集租户的反馈信息及借鉴其他“工改”案例,不断寻求突破,坚持稳健的“工改”进度,为社区物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擦亮绿美永宁名片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胡培森和其他社区“两委”带头,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他介绍,永宁社区高标准建设“美丽河湖”,升级户外悠闲水岸,打造成为小榄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之一。灵活利用闲置边角地,改造南村木棉树、聚源公园等“四小园”8个,新增园区绿化面积8700多平方米。
面对屡禁不止、屡整不改的环境卫生问题,在整治西环高速永宁出入口沿线农地占耕造成的违规搭建窝棚、乱堆乱放等环境问题时,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胡培森耐心做好一次次通知、一遍遍解释、一户户落实,联合镇相关部门,清理拆除田间窝棚乱搭建、乱堆乱放处,周边环境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胡培森还牵头制定了社区的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计划,组织人员对社区辖区内的破旧农房进行排查、归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标先进、对照省级典型村的要求,落实存量农房风貌管控工作,针对摸排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提升。村民纷纷感慨:“社区大力推动的人居环境整治,让我们村的面貌变美了,还有村道两旁精心打造的‘四小园’,都种满了鲜花,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村巷道路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卫生情况比以前好多了。”
战斗在“工改”、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第一线,面对村容村貌的华丽转变,胡培森心里既感到骄傲和喜悦,也深感任重而道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他坚信:只要自己多出一份力,永宁的“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就更有一份保障。
南都记者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山‘百千万工程’”“市民点赞”优秀案例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