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主题是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
在致辞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表示,当前距离第三个“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整整过去一年时间,保卫蓝天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距“十四五”收官也仅剩大约一年,现阶段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卡,大气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
大气污染防治尚处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当前仍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随着我国污染减排进入深水期,减排难度日益增加,浓度下降幅度放缓,进一步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他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
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举办。
从490亿到千亿元,减排“深水区”治理成本增加
回顾历程,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取得的治理成绩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学评估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成为科学界与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此,贺克斌表示:“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贺克斌表示,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以及移动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项措施,占全部措施贡献的82%。
该研究还揭示了两阶段清洁空气行动的治理成本变化。2013-2017年间全国人均PM2.5暴露水平每降低1μg/m3,治理成本约为490亿元人民币;随着减排逐渐进入深水区,2018-2020年间PM2.5单位治理成本增加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各项减排措施中,燃煤锅炉整治和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治理费效比相对更高,而移动源排放管控的治理费效比相对较低。
2023年空气质量较2019年整体改善,北上深济郑等五城“双优”入榜
面对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持续守护好蓝天,城市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单元”。城市的表现如何?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3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
数据信息显示,2019-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面下降。相比2019年,PM2.5、PM10、SO2、NO2、CO的降幅范围为15.9%-28.6%,O3降幅为2.7%。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相比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59.9%,共203个城市实现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部达标,比2019年增加46个城市。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
为了更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大气中国2024》采取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张伟豪介绍,本评估期内,综合评分超过100分的城市共有26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
报告还关注到,去年11月启动的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个别省份存在“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企业废气超标排放和违法排污、机动车检验和维护机构弄虚作假、工地扬尘管控不力等问题,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治污和监管力度有所放松。
“自2016年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以来,一批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生态环保督察的接续性和常态化,尤其强化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监管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曝光,推动违法违规企业积极整改,最终实现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张伟豪道。
污染减排难度增加,建议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潜力
大气污染防治不可一蹴而就。治理尚处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当前仍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贺克斌表示,“随着我国污染减排进入深水期,减排难度日益增加,浓度下降幅度放缓,进一步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艰巨。”
他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同时在排放-浓度非线性响应关系科学认知基础上,平衡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度,持续强化NOX、VOC和NH3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考虑到对于空气质量较好的已达标城市,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对其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张伟豪表示:“《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