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希沃“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诊断改进区域合作项目”2024年年度成果交流活动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改革实验项目成果交流会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举行。此次活动汇聚全国各个合作区域,共话教育数字化前沿趋势,分享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诊断改进阶段应用成果,探讨创新教学方式与教研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助力区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悉,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希沃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诊断改进区域合作项目课题组、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教育局、广东省杏坛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
专家分享前沿观点 指引共建教学研新生态
人工智能潮涌而至,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也需要依托智能技术快速涌入“AI+教育”创新大潮。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在致辞中指出,此次项目意义重大,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精准采集、深入分析教学数据,为教师教学优化、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副总裁、广东省杏坛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魏振水表示,希沃作为一家专注在教育领域的科技企业,始终坚持以用户为核心,以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智能评价实践,通过“UGBS”模式共同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区域标杆。
“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命题,是课堂深层次、系统性、结构化变革,以及大规模、常态化的课堂变革。我们的科研愿景是助力中小学课堂大规模、常态化、系统性变革。”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教授以“区域课堂特征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
在他看来,基于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理论,以关键指标、核心指标及课堂观察量表建构为方法,促进课堂高质量发展,推动课堂评价思想、模式及策略方法的系统性升级,为教师提供人机协同、量质并融的课堂评价、诊断与改进优化服务。可以说,技术融入课堂,助力学习发展;技术分析课堂,助力课堂高质量发展。通过沈阳市铁西区课堂特征的展示,他还指出,只有在比较中、相关中,循证数据意义才能凸显;只有在聚焦中、反思中,循证数据才更有价值。循证教研开展是在教研情境中的,不是由AI数据自在释义的。这种基于循证研究、超越经验范式,以数据智能及全程化数字研修服务为支撑,将加速课堂评价发展助力教师行动研究及专业反思,建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多层次协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志祯以“反思性实践者视角下的课堂智能反馈”为题,指出智能时代教师学习有十大难题,包括抽象变动难题、教育理论的迁移难题、技术的整合难题等。其中,技术整合需要教师发展新的专业素养结构,信息技术自身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学习负担。
但他也表示,AI赋能的课堂智能反馈为教育教学带来新契机。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维度、高精度的教学反馈,实现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课堂教学改进,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6个示范区成功塑造各具特色的应用模式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能课堂评价循证转型对于实现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及卓越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各合作区域已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应用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广州市白云区智慧校园试点校已达140间,区智慧教育应用联盟基地10间,形成 “一横十纵” 的教育信息化布局,为全区智慧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希沃平台,白云区实现传统教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精准听评课-AI赋能人机协同评课的递进式教研模式变革,实现数字化赋能高效研修。
吴忠市利通区是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利通区与北师大李玉顺教授团队以及希沃教师发展中心共建循证教研支持下的师生素养共进示范区。该区引入希沃智能反馈系统,组织教师结合AI数据与自身经验学科知识评课,先析数据找亮点问题,再探策略方法与学习效果提升路径;鼓励教师参与循证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基于数据设题研案,探寻解法改进实践,以校或区域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宜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沈阳市铁西区基于其教育数字化实际情况,创新性打造“PICo”实践模式,即由精准分析(Precise analysis)实现质量提升(Improve quality)的课堂观察(Class observations),创新教师培养。其中,依智能反馈系统,用“示范领航+区域协调”模式,示范校先行探索;建AI教室与管理平台,建立数据赋能评价体系,实现课堂AI精准分析,催生精准研修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
南都记者了解到,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及卓越教师成长计划项目开展三年,今年为第一年。明年还将基于前两批6个示范区应用情况,形成课堂智能反馈系统优化升级方案,适当对示范区和示范校等进行调整;启动第三批示范区建设,推动各示范区开展常态课和研究课,形成数据积累,深化推进循证教研策略实施;各示范区形成阶段性总结、生成数据报告、提炼研究成果。
“UGBS”模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方向
“数字技术赋能大面积的教学变革,离不开UGBS(即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四方的力量。”魏振水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与希沃、各地教育合作区域组建了以课堂评价为抓手的研究共同体,采用“UGBS”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开展大规模课堂教学智能评价应用研究。其中,在推动大规模教育数字化实践的过程中,高校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团队在课堂的理论建构方面已经开展了18年的研究,提出了‘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生态理论’。”李玉顺告诉南都记者,“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是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促进教师突破性专业成长为目标,变革传统课堂向结构性、系统性和深层次智能技术赋能的现代课堂迈进。
魏振水告诉南都记者,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也就是“UGS”模式。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如何赋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提到要“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
基于国家越发重视技术赋能教育的现状,从“UGS”到“UGBS”的变化,无疑是符合世界科技革命赋能知识产业发展的逻辑关系。
在李玉顺看来,技术带来社会发展和繁荣,也带来了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需求;同时,技能也能赋能教育的创新。技术能更有效地支持学习活动开展,而多元化学习活动,特别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才能促进课堂现代性发展。“一个老师要想使得课堂走向高阶化的进程,就一定要拥抱技术。”
随着本次项目的持续推动和发展,魏振水发现,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四方均有可喜的收获。比如在技术驱动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形式,数智赋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服务于教学、教研以及学生成长。“这个项目本身就是要研究数智赋能高质量的教研,这也正是政府、学校、家长、学生都需要的。”
未来,希沃也将进一步优化教育数字化产品。魏振水表示,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相当于教师身边的“数字教研员”,后续也将根据教师使用需求持续探索和实践。但他始终认为,工具最大化未必是好事,应该“当用则用”:“工具只是赋能和支持老师的决策,而不是代替老师做决策。”
李玉顺也表示,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将不断迭代升级,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技术系统也会继续提升功能的丰富性、区域整体数据化和深度挖掘等。此外,接下来要以“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目标,以专家和教师协作助力教师经历“设计-实施-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迭代过程,以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和实践反思能力以及对教育复杂现象的深度理解能力、专业智慧和专业视野,推动变革性教师专业发展,为全国广大教师提供“多域协同、场景伴随、行动生成、循证支撑”的智能性、创新性、持续性、协同性推动力。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