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通往村子深处的小径两旁,黄墙黛瓦,错落有致。灰色的满洲窗花透着岭南特色,统一粉刷的米黄色墙体挂着乡村振兴的标语。
肇庆四会市黄田镇万洞村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已半年多,此前墙面老旧斑驳、颜色不一,经过改造后统一换上“新装”。样板村凭“高颜值”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收获众人艳羡的目光。近日,家门口摇着蒲扇的村民严阿婆,眉开眼笑地向南都记者分享心中喜悦,“村容村貌提升了,我们很欢喜!”
工坊以美学理念赋能乡村振兴
万洞村的“新装”设计并非出自商业设计公司,而是来自本土的肇庆学院师生团队,他们依托学院的乡村美学工坊,发挥风景园林设计、美术等专业所长,以美学理念赋能乡村振兴,见证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图景,从图纸一步步落地眼前。
自2023年11月以来,广东省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塑造农房整体特色风貌,提升农房风貌管控水平,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全省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各地结合岭南乡村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注重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推广建设绿色农房,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农房。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新建农房基本符合风貌管控要求,农房风貌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美学工坊于今年2月成立,由肇庆学院的美术、设计、规划方面的专家教授带领学生团队,与省内兄弟院校的专家共同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将工坊打造成集乡村规划与环境优化、乡村品牌包装与营销、手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新平台。
万洞村现貌
作为工坊团队成员,肇庆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高宁怡在肇庆土生土长,曾在广州、英国求学的经历,让投射到其设计作品中的美学理念,既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呈现出国际化视野。
肇庆学院与当地政府建立常态化合作,“学校从政府部门了解到当地有乡村规划设计、农房风貌改造与更新、村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等需求,由我们团队来对接,给出相应的项目设计施工方案”。
工坊目前在鼎湖、怀集、四会等地开展乡村规划,形成客家民居、下帅瑶族乡、古榕公园等一系列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与价值不菲、设计走高大上路线的商业设计不同,高宁怡坦言,工坊承接政府的乡建项目从价格到设计,都“更接地气”。
因地制宜打造岭南特色村居
艺术赋能乡村,从图纸到落地,不是简单地将脑海的“空中楼阁”复制照搬,而是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留住乡愁。
收集图纸资料、派调查问卷、查阅村志……每一次设计方案前,高宁怡和学生扎实做好前期调研,深入研究当地文化、风土人情和气候特征,按照“三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外观风格、统一外墙色彩)进行美化提升。
正在调研的学生
目前,高宁怡带学生正在设计肇庆四会市大沙镇岗美村的古榕公园方案,这是公益性质的社区公园,原址有多棵参天榕树,有的达百年历史,整体面积约20亩。
初次带着测绘仪和无人机去村里开展调研,眼前的景象让高宁怡和学生惊呆:除了榕树外,目之所及是一大片荒地,杂草丛生。
深入荒地,围着榕树,他们迅速投身繁忙的调研工作中。为12棵榕树逐一排列序号,一一记录下每棵榕树的胸径、冠幅、高度和特征,“树干缠绕,形成拱门”“树形优美,枝叶繁茂”。
后面出炉的设计效果图中,围绕榕树的保护利用,古榕公园设置村落集会广场、村落记忆墙、儿童活动场等。工坊团队将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赞礼,都融入到古榕公园里,希望古榕公园承载村民的乡愁记忆,也成为岗美村文化对外输出的窗口。
在对村居改造时,工坊团队同样注重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
作为风景园林系专业的学生,李振豪大二开始跟着老师参与肇庆鼎湖区桂城街爱国村的改造项目。
高宁怡(左)和李振豪(右)
因高速路建设,爱国村和迪村的部分村居迁至鼎湖山脚下,旅游资源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我们觉得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不过,村庄原有的规划凌乱不堪,房屋外立面风格不统一,整个村都是客家人,虽有历史渊源的客家文化,但又缺乏相关的文化活动,造成文化流失严重。
在对爱国村和迪村规划时,李振豪和指导他的张鸿老师因地制宜布局,不仅加入客家文化元素,还充分考虑到特色农业发展,助力村民创富增收。
“整体布局以舒适布局为主”,村居延续岭南传统村落格局,采用岭南鱼骨式规划,利用巷道通风采光,建筑外形设计成新客家民居样式,结合岭南地区“小洋房”基础上增加简化版锅儿墙、小灰瓦、古典窗框门框等元素。
为了满足建筑在功能上的隔热、通风、遮阳等特点,建筑顶做成斜坡顶,底端以浅灰色和深灰色为主,每一栋房子都设计成三层,“这也是出于实用考虑”,李振豪介绍,第一层给农民停车以及农产品加工创业,第二层用来居住,第三层作为民宿用于出租。
建造精美的爱国村
除了特色民居,爱国村还规划有爱国广场、光伏鱼塘、客家文化长廊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园等,特别是光伏鱼塘,“鱼塘上有光伏板,光伏板做成后可以发电水面”,让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两不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万洞村的设计同样融入当地文化和产业特色,外墙被统一刷成米黄色,寓意当地盛产的黄甜砂糖橘特色,窗花提取岭南民居元素,更加贴合万洞村的文化特色。
很多村居出于成本考虑,外立面呈现裸露的红色砖墙,肇庆四会市格江村也不例外,改造时将村居外立面的红色砖墙,统一粉刷成温馨的奶黄色,增加屋檐和腰线,统一更换成特色铝制窗花,“突破传统规划的乡村界限,重新引入记忆中的乡村生活”。
村居改造带动环境卫生改善
在对乡村规划与风貌提升过程中,相比技术而言,高宁怡认为,困难更多在于观念的转变。让对审美根深蒂固自有标准的村民,重新接受来自学院派的审美和设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村民观念上的转变。
李振豪提到,有同学曾花10来天时间帮一个村的斜坡做墙绘设计图,最初设计出农民伯伯和孩子们的漫画形象,鲜活生动,同学之间看了都很满意。村民们看到设计图后却直摇头,“他们觉得不严肃,很幼稚”。
无法说服村民们,设计方案只能推翻重做。最后根据村民需求,同学将漫画墙绘改成鲜花花带,考虑村子后期维护成本,选择的都是南方容易成活的花卉。
意见分歧是暂时的,更多是来自当地村委会给予工坊团队的大力支持。让高宁怡印象深刻的是,设计方案定在几个村之间建立古榕公园,多个自然村的交界,涉及农村土地纠纷,“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了很多工作,每个村出让一点地,让这个公园得以建成”。
岗美村现貌
一栋栋颇具岭南特色的村居从图纸到落地,见证乡村一步步的蝶变。
一位岗美村村民向南都记者表示,经过改造后,不仅村的外观造型变美,环境卫生也得到改善,“以前村里的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横流,自从改造后村里的卫生变好了,每天有保洁员协助保洁工作,村民自觉维护村的环境卫生”,同时,改造过程有政府的帮扶,给村民减轻很大的经济负担。
每个村的成功改造,是多方助推的结果,来自政府的推力,村干部的助力,村民们的齐心协力。高宁怡由衷地表示,“在三力的助推下,我们能做的就是设计出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新农村风貌。”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陈伟斌
统筹:苏芬南 向雪妮 李琳
文字统筹:韦娟明
文字记者: 杨婷
视频:谭志敏 李孟麟
设计:王钰莹 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