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春运临近,航空公司“锁座”行为引发广泛争议。据报道,众多旅客在购买机票后发现,值机选座时大片座位处于“锁定”状态,尤其是前排、安全出口、靠窗和靠过道等较为舒适的座位几乎无法选择,而航空公司对锁座的规则和比例并未给出明确说明。
“锁座”现象的出现,源自航空公司追求盈利的需求。最早由欧美低成本航空公司推行,通过将基础运输服务与选座服务分离,航司得以实现差异化定价和收入多元化。这种做法后来逐渐被传统航空公司采纳,目前已成为全球航空业普遍采用的收入管理手段,但实施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随着航空业逐渐商业化,“锁座”的范围扩展至高需求的过道、靠窗座位等,成为航司获取增值收入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尤其是低成本航空公司,收费选座的行为虽较为普遍,但通常是以低票价作为基础的。反观一些国内航司的做法,“锁座”缺乏透明度,且规则模糊。正如一些网友批评的,这种做法制造人为的信息不对称,把本来理应包含在票价之内的基础服务变成了“优选”, 可能给老人或家庭出行等特殊需求群体带来不便。
争议焦点在于如何区分增值服务与变相涨价。举个例子,记得在日本搭乘“新干线”,选座也是要多花钱的,且价格不低。但选座的福利显而易见——不用跟其他乘客分享邻座,坐火车全程独享安静自在的空间。消费者一来有得选,二来感觉花钱值得,这是增值付费的正当性来源。而“锁座”更像是强制消费,航司不仅没有提升乘机体验,反而将基本服务分割收费,就极不合理。更不要说像国内三大航司这样的国企,兼具社会责任,不应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性与实现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
换言之,区分增值服务与变相涨价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航空公司都需要通过实质性的服务升级、合理的价格机制和透明的信息披露,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的真正价值,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选座来创造收入。这需要在服务创新、价格管理和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进。
建议国内航司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明确差异化与基础服务的界限。对于家庭出行、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航司应提供更多座位保障,确保这些群体在享受民航服务时不会因“增值”而被边缘化。
春运作为民航营收高峰期,更考验行业的社会担当。交通运输关乎国计民生,唯有在盈利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航司方能赢得乘客的长久信任。 □吕德为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