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创新,是近些年的热门词汇。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场会议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被列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也将“深化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打造场景应用先锋”作为重要内容。
场景创新为何在近些年流行开来,成为创新的新范式?各地对场景创新做了哪些探索?目前场景开放还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走出场景创新面临的一些困境?近日,南方都市报采访了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志,听听他对场景创新的相关看法。
南都:近些年,场景创新成为热门词,它为什么重要?
陈志:场景创新集中体现了当前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和产业创新的新模式。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需求侧与供给侧融合愈发紧密,新的技术成果需要在更丰富的场景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生命力,进而实现迭代升级。同时,场景创新作为连接科学技术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已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人才、资金聚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总的来看,应用场景范围广度、增长速度与应用深度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关键:一是决定着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是否能成为经济发展真正的增长引擎。二是决定着新兴产业能否走出“深水区”,建立起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决定着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迭代能够有足够的“试验田”,有足够的资源和政策的保障。
南都:我们往往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语境下频繁提及“场景创新”一词,场景创新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志:从全世界看,场景创新来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现实需求,更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驱动力,场景创新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创新模式之一。
例如:每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都必须从场景定义开始,国际电信联盟(ITU)经过反复讨论,2015年首先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mMTC(大规模物联网通信),基于此才能讨论后续的技术集。现在正在研发的6G也在走同样的道路。人工智能是更广意义上的产业共性技术,是赋能技术,必须与应用场景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人工智能在60余年的三次发展浪潮中,理论和技术创新基本超前于应用落地,应用场景不足、未能真正走进生产生活被认为是前两次浪潮归于沉寂的最主要因素。
南都:各地对场景建设做了很多探索。在推进场景创新过程中,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志:从现在看,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场景创新,场景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发展新经济、促进科技创新、培育科技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至少包括以下角色:
一是规划引领者。例如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颁布之后,我国对AI应用场景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部署。2022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科技部又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
二是场景提供者。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场景是目前各地布局的重点。在数字政务领域,天津、郑州、广州等11个城市主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件事一次办”等应用场景进行布局,其中,天津市“推出17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
三是政策保障者。例如北京亦庄设立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一些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场景拓展行业应用领域,推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与有效验证。
四是场景运营者。例如合肥明确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以创意新场景、集聚新物种、孕育新赛道为重点,搭建市级场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开发全市场景资源,有效解决了“需要什么”和“我有什么”的双重难题。经营主体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发布覆盖能源、金融、交通、制造等行业的多个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未来技术寻找落地场景。
南都:场景创新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陈志:现在场景创新主要有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重大场景系统设计不足,可复制推广的大场景少。我国应用场景目前主要聚焦在少数超大场景,但越来越少,智能工厂、智慧家居、智慧农场、自动驾驶、智能诊疗、智慧教育、智慧供应链等潜在重大场景还在培育阶段、尚未发展成熟。同时场景碎片化、多元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政府和企业的分工和激励机制需要完善。从现在来看,政府承担的角色过于多元,实际中也还存在各种市场分割的现象,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政府、公共机构、大型国企等主导的场景开放合作仍不足,一些重大场景民营企业很难参与。
三是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还是要进一步强化。目前场景创新的应用示范至关重要,但是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涉及到的市场准入、空域开放等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南都: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陈志:一是完善未来科技场景创新的制度供给。场景创新最终应该是企业主导,应该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多方共同参与、择优分批培育的应用场景建设机制,建立常态化应用场景清单征集、发布、遴选机制。统筹各部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场景需求和能力,探索应用场景的共建模式。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创新试验区,引导各地探索差异化的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政策。
二是加大早期验证实验场景的建设力度。谋划未来产业科技场景创新工程,将应用场景创新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发工程和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中,推进体系化布局。结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对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试验场景平台的建设力度。
三是加强场景创新的开放融合。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领军企业着眼产业链全局推进场景建设,打破体制和区域等分割。重点以制造、能源、金融、物流等领域国有企业为试点对象,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高质量应用场景。
四是进一步加强场景基本要素的汇聚与治理。依托产业重大创新平台、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重点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产业环节的数据汇集,建设一批典型场景的高质量公共训练数据集/数据库,为研发和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和环境支持。建立健全数据确权、开放机制,进一步推进数据市场的运营、服务等主体建设,实现数据精准确权、授权、流转及二次开发,为政府提供数据归集、数据监管工具,确保场景创新中的权责清晰。
采写:南都记者 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