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重筑基,澳琴联通,科技创新引领澳门“1+4”产业转型

南方都市报APP • 港澳台live
原创2024-12-25 15:06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回归以来,澳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充分彰显“一国两制”澳门实践的伟大成就和广阔前景。南都、N视频重磅推出融媒策划《澳门值得》。记者穿梭粤澳两地,从基建布局、科技创新、民生改善、文化延展等多个方面展开报道,展现澳门特区背靠祖国,并在祖国大力支持下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你印象中的澳门是怎样的?

时值澳门回归25周年,你可曾留意到一个不同以往的崭新澳门?

2023年11月1日,澳门特区政府正式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这是澳门首个全面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实行“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1”是按照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要求,促进综合旅游休闲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4”是持续推动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板块发展,着力构建符合澳门实际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1个以澳门命名的高精度卫星星座,成为凝结澳门空间科学技术精华的新“澳门名片”;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澳门建设航天工程、发展中医药事业、探索智慧未来筑牢根基;近500家澳门科技企业扎根横琴,创新“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两地协同模式,助推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实力出海......

25年倏忽而过,澳门立足于航天、中医药、生物科技以及集成电路方面的突出科研成果,多维开拓产业结构,构建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全链,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向世界宣告:澳门,不止有博彩和旅游。

深度参与航天强国建设

10TB高精度数据全球发布,澳门新名片闪耀太空

浩瀚宇宙中,来自澳门的两颗空间科学卫星承载着人类太空穿梭的幻想,正在周而复始地绕地球旋转着。

那是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简称“澳科一号”,由A、B双星组成,其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研制的澳门首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可可于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专访。在他背后,是由3000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卫星数据处理中心;距离100米之外,是每天自动跟踪并接收海量0级数据的卫星地面站。

图片

“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可可讲解卫星的实时轨道监测和数据收集。

视线穿越天空落于无垠之处,在人类难以抵达的地方,“澳科一号”双星已绕地球旋转了8000多圈,积累了超10TB的高质量科学数据。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在轨测试,今年8月1日,“澳科一号”卫星所有载荷的科学数据正式面向全球开放,得以被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广泛应用于地球深度、地球海洋、地球空间等领域的研究。

据张可可介绍,“澳科一号”卫星的设计、科学目标的设定、卫星在轨测试、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卫星产品的产生,都是由澳门科学家完成的。澳门与内地的联合研制,则让“澳科一号”卫星成为“一国两制”下澳门与内地创新科技合作模式的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上首个监测南大西洋异常区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澳科一号”卫星无疑是澳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如张可可所言:“‘澳科卫星’代表了高科技的一个典范,‘澳科一号’卫星和将来的‘澳科二号’卫星将为澳门的多元化发展作出非常重要的高科技的贡献。”

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凝聚人类智慧的卫星被送上太空,在循环往复的旋转中观看、捕捉、记录地球的磁场变化,卫星行经的轨迹便是人类的脚步。而当天外流星穿越大气层的重重屏障,陨落地球大地之上,便用燃烧、破裂的碎片叩响了对人类世界的问候。

在澳门科技大学的另一隅,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们正专注于研究这些“天外来客”——陨石。早在青铜器时代,中国人民便用陨石制作过器物,而今天,陨石成为理解宇宙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的重要介质。

成立于2018年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承载着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个“唯一”为什么设立在澳门?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宗秋刚说:“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图片

宗秋刚展示陨石上的维斯台登构造。

进入千禧年后,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变强,探月成为证明国家工程能力的一大重要目标。相较于内地,彼时澳门科技大学在行星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领先。其第一个成果是借助计算机算法,将月球探测时拍摄的零散照片合成为一张全月图,科学地绘就月球的全貌,而这构成了中国月球研究的奠基性工作。

2005年,澳门科技大学开始参与“嫦娥探月工程”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成为港澳地区第一所介入国家高科技项目“嫦娥工程”的大学。20年前,其研究成果便多次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如今,实验室每年发表研究论文接近200篇。宗秋刚对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澳门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

高新技术重构城市生态

以澳门为试点,多场景建设智慧城市

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机器体系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它实际生产的产品”,影响最深远的是“通过机器体系所创造的、机器体系本身所体现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迈入智能化时代,技术的飞速迭代催生了生活方式的蜕变,而处于科技变革前沿的澳门,正在重构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生态。

2018年,澳门大学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智慧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什么选择了澳门?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颜王吉说:“澳门是一个小而精的城市,集中汇集了智慧城市研究的各个典型应用场景。在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智慧城市物联网研究,能够充分利用澳门‘一国两制’的优势和澳大创新团队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高效地实验和实践。”

图片

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城市智慧交通增强仿真实验平台。

怀揣着建造智慧未来的美好愿景,为解决智慧城市物联网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两大基础研究和三大应用研究。

例如澳大智慧能源平台,研究团队在澳大校园建立了数字孪生系统,基于先进传感与通信技术,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实时全景监控、精准预测、动态模拟、在线优化与风险评估,并基于数模混合仿真平台实现对校园内需求侧资源的智慧调控,实现更清洁、节能、高效运行。

又如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与数据分析平台,研究团队借助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采集和分析包括横琴二桥等不同基础设施动态响应和运营环境数据,判释基础设施安全与健康状况,进而为智能预警和运维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基础设施服役安全。

发挥科研优势,逐步落地无线充电技术

在相隔不足百米的另一楼层,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电子研究院、科技学院电机及电脑工程系副教授林智声现场展示了一项新型科研成果的应用。无论何种品牌的智能手机,只要支援无线充电国际标准,放在团队研发的无线充电器上,便能同时实现无线充电。

同时,该项无线充电技术亦能广泛应用于不同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传输效率最高可达94%,结合动态充电技术,甚至还能让智能物流仓库自动导引车等设备实现一边移动工作、一边充电,覆盖了日常出行、物流仓储等不同应用场景,而这只是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众多科研成果之一。

图片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品牌的电动自行车。

近年来,该实验室在国际固态电路顶级会议发表论文数量保持中国领先,并与大湾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一方面推动高性能集成电路研发、先进电力电子系统等自主研发技术落地,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超低功耗、超高速集成电路等技术难题,助力其产品开发。

1999年,林智声成为一名澳门大学的学生。25年间,他见证了澳门以及澳门大学的发展,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涌现,而这得益于澳门科技发展的平台建设和系统支撑。

“在澳门科技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很多科研人员能够申请项目,研发不同的新技术。设立这个基金之后,很多原本澳门没有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科研人员得以与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技术落地,也推动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林智声说。

深化历史底蕴,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相比之下,中医药似乎是澳门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存在。走在澳门街头,以中医药为特色的零售药店、医疗服务机构十分常见,这也构成了澳门的特色文化景观之一。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立足于中医药文化传统,着力培育中医药产业体系。201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澳门大学成立,聚焦中医质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谈及这个“第一”为何设立在澳门,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鹏认为,这既和澳门大学在中医药领域所取得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成绩密不可分,又受益于国家对于澳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宏观战略布局。

国重获批后,实验室的科研产出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然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科研层面,澳门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20年,澳门大学成立了澳门中药研发中心,这也是澳门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

图片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部分科研成果。

李鹏告诉记者,国重的定位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而研发中心则以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助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目前,研发中心的工作布局包括经典名方研发、名优品种升级改造、大健康产品开发三方面,已同澳门及内地多家药企开展了广泛合作。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成立,则是澳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另一关键节点。作为一个汇聚了多家澳门科技企业和内地龙头药企的平台,澳门中医药领域的多个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在此孵化。

“人的双手多少还是会颤抖的,哪怕有一毫米的颤抖,进入体内就会放大成五毫米。运用人工智能运算的话,会给出一个又快又准又避开风险的穿刺路线。”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昊任向记者讲解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穿刺相结合的优势。

图片

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穿刺相结合的技术应用效果展示。

目前,其公司产品已成功入驻全国50多家三甲医院,在穿刺活检、精准消融、术前定位等领域展开临床应用。这不仅有望改变人们的医疗体验,也彰显出中医药突破传统、融入当代的技术革新实力。

类似于此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转化案例不胜枚举。对澳门这座小巧玲珑的城市而言,科技革新正在无数个细微的角落里悄然发生,孕育着改变城市的力量。

澳琴联通中的科创新动力

澳门青年企业家“逐梦”横琴

尽管澳门本土的科技企业数量有限,但一批拥有深厚行业经验与卓越科研实力的澳门科创企业家,抓住深合区建设的宝贵契机,从全球各地奔赴横琴,在澳门与横琴之间的碰撞和互补中寻找机遇。

始创于美国硅谷的普强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2018年斩获“首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第一名”,2019年在横琴成立中国总部,组建AI技术研发中心与运营团队。

为何选择将总部迁入横琴?普强(国际)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国涛说:“横琴推出了‘双Q政策’,我们可以拿到澳门很多战略投资人的投资,对普强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横琴的人才政策也非常重要,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普强专注于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大模型的自主研发,为智慧政务、智慧车载、智慧家居等多场景提供一站式AI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智能车载语音交互方面,何国涛告诉记者:“中国的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是汽车领域,绝对是全球领先的。很多概念的创新,我认为是欧美想都没想过的。”目前,普强已和国内外多家头部汽车企业达成合作,未来也将在此垂直领域深耕。

和普强相隔不远的另外一家澳门科技企业,同样在横琴追逐着自己的科创梦。

2017年,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周家俊在澳门设立了首个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并延伸至香港及横琴。2021年,他在横琴组建高精团队,研究脑机交互技术。

图片

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脑机交互展示区。

谈及横琴的发展机遇,周家俊不仅对深合区的产业政策及人才优势深有同感,更格外看重横琴多元产业提供的技术落地可能性:“澳门的产业太单一了,没有太多应用场景去消化我们的研发,横琴就不一样,各行各业都可以把我们的科技产品融入到他们的场景里面。”

对澳门科技企业而言,横琴是一个了解内地经营情况、法律税务要求等要素的缓冲区,相比之下,澳门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国际化,在于对西方文化、产业标准和行业生态的了解程度。

戴上团队自主研发的干电极头环,周家俊亲自展示了“用大脑控制轮椅”的脑机交互技术成果。如他所言,“轮椅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而已”,澳琴优势互补,人机共生的智慧未来也许正始于横琴。

澳门研发、横琴转化两地协同模式

珠江入海口处,错综复杂的河网如毛细血管般密集交织,有一条分支河流穿梭其中,从隔岸相望的横琴和澳门之间奔流而过。

河流一岸,是穿越岁月长河、迫切寻求变革的澳门特别行政区。

长久以来,澳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集中分布在产业链前端,科研投放以政府扶持为主,且澳门科创企业体量较小,100人以上的科技企业数量有限,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因此,澳门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副局长庞启富介绍,经科局在去年推出了“科技企业认证计划”,在科技研发、人才招纳等方面提供多种激励,截至今年9月,已经认证了33家本地优秀科技企业,年营收规模总和超30亿澳门元。近年来,澳门也举办了一系列科创大赛和交流会,充分发挥澳门的国际交流优势,共吸引约130个来自巴西、葡萄牙等国家的科技企业来澳门参赛。

河流另一岸,是筑起层层根基、涌动产业活力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中坚称:“合作区已经成为澳门科技企业和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集聚地,澳琴两地目前也形成了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两地协同模式。”

目前,落户合作区的澳门科技企业约有500家,涵盖集成电路、中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以及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部也纷纷入驻横琴,设立8个科技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与合作区10余家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

图片

多座大桥连通澳门和内地。

黄中坚介绍,合作区目前正处于产业导入和人才集聚的关键阶段,这三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和出台一系列的服务和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除了国家赋予合作区的“双15”,也就是企业所得税15%和人才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之外,专门为吸引澳门企业设置专项政策及产业政策。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立,首创了新时代“一国两制”方针下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模式,为澳门科技硬实力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一座莲花大桥,连接起珠海横琴岛和澳门凼仔岛,也搭建起了澳琴两地有机联通的桥梁。

以今日目光再度注视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必然选择。新葡京的金碧辉煌折射出澳门的昔日荣耀,而如今的澳门正在寻觅一种更多元的绮丽,其中之一便是集聚科技变革之力,点燃新兴产业的力量、新生活方式的力量。

如果永恒的璀璨只是古老的传说,那么一座中西结合的海边小城如何在当代重焕光彩?

回归25周年,澳门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统筹:王佳 陈伟斌

执行策划:柯晓明

执行统筹:李冠祺 李敏谊

采写:刘红豆 李冠祺 阮姗姗 李敏谊 王熠 宋可心 陈灿荣 吴彦洋 吴泽嘉

本篇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宋可心

湾区视频新闻部出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澳门值得——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报道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宋可心12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