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布局未来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12月25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围绕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当天下午,由教育部牵头筹建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亦同步在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专委会是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直接领导,由科学教育领域相关背景的学者及专业人士组成,将进行科学教育政策咨询、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理念推广等工作。
不难看到,当前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已进入提质升级的快车道,动作频仍、节奏密集。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校内校外关于开展科学教育的推动力度空前。正如怀部长在25日发言中所说,“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和关键突破,政府高位推动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形成。”
科学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备受重视?在“双减”背景下不断强化科学教育,又持续释放着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何种信号?
培育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激发真兴趣、解决真问题
教育界普遍认同,广义的科学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在全学段发展学生个体及群体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社会各界共识度不断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迎来难得历史机遇。
中小学段的科学教育,是否就是简单的“科学+教育”呢?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观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畅谈科学教育。
做过十几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倪闽景,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两会期间的专访中,他曾笃定自信地向记者表示,“教育的本质就是点燃,科学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点燃孩子的科技之梦。”在倪闽景看来,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研究和动手实操的能力,再与自己的兴趣匹配,就很有可能在创新创造的路上不断进步。“科学素养是从出生就要开始培养的,有了科学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就会有无数的好问题真问题产生。”
正如倪闽景所说的,科学教育不是科学知识的排列组合和简单传授,也不局限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更不是指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习得。“让学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这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的观点不谋而合。实际上,这也是教育界和科研圈广大专家们的共识。
怀进鹏在25日的发言中就明确强调,必须全面设计一个科学教育体系、聚焦科学教育能力培训一批高素质教师、依托多学科建立一支科学教育专家队伍、联动校内校外开发一套科学教育资源、善用数字资源构建一系列科学教育开放课堂,以助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强化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要素保障、社会协同、有效帮扶和数智化赋能。
能看到,从学科课程体系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校内外社会资源整合到数智技术赋能,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对于科学教育的教学各环节指引是清晰而具体的。在智能浪潮相伴而来的教育转型中,育人的理念也变得更加科学与专业化——即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考学与传授,更多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育人最终的落点回到培养孩子最本源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求欲,回到探究并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落地应用层面。
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科学普及、科学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科学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真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真本领。
24位院士“组团”顾问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
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备受重视且不断在政策层面高位推进、持续做“加法”,其背后的更深层动因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已迈入攻坚期。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次日,怀进鹏部长就在教育部学习会议精神的党组会上再次重申,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眼把握战略必争和历史主动,紧紧围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前提,正在于教育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正是为国家推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夯实教育根基。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全社会联动支持。海量社会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序管理?
此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曾就《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时提到,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经常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结构性缺项、供需双方缺乏精准对接等问题,致使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利用。此外,很多地方仍存在校内外科学教育融会贯通不足,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未有效建立等问题。
因此,要在“宽”字上做文章,用好社会大课堂。如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引导企业援建基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推动全媒体传播,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等。
不难看到,25日下午专委会的成立,便是整合社会科教资源的一项重要落地举措,将进一步推进“政府高位推动,学校教学改进,社会协作”格局的完善。
根据此前教育部教育培训监管司印发的相关通知所显示,教育部之所以决定成立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正是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旨在落实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
据介绍,该专委会在监管司直接领导下,主要依托中国教育学会,由科学教育领域相关背景的学者及专业人士组成。专委会下设顾问团、总委会以及决策咨询、教育研究、教学实践、推广传播等4个分委会,其中包括由24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顾问团。
委员团体涵盖科学教育学者专家、大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科研院所及科学教育场馆、社会媒体、企业等多个行业。据悉,后续,在科学教育的课标设置、课程教材的编审设计、科学教育理念的落地施策等多方面,专委会的专业理论指导、平台整合资源与多维智力支撑都将大大助益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具体工作开展。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