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2月28日,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融合共育 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2024年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研讨会”在广州圆满举行。来自广州市各区教育局代表、获评创新案例的学校代表以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家长等共同参与。
关注:助力五育并举
为学生打造成长平台而非“擂台”
研讨会在一片悠扬动听的歌声中缓缓拉开序幕,这段歌声来自“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学校代表——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汪修平。
去年以来,在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中,南方都市报社携手广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11区挖掘出足球女将、童谣唱将、西关小红豆等众多宝藏少年,系列视频总阅读量超100万;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踊跃申报了近130个五育创新案例;广州宝藏学校H5展馆上线,页面总点赞量突破65万;“拍一拍,我的校园”线上征集活动收到超过300所学校的1000余份投稿,逾9万条有效点赞......这一系列活动共同勾勒出一幅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广州教育生态画卷。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汪修平带来独唱表演——《大凉山的金索玛》。
基于这一调研成果举办的创新案例研讨会,研讨什么?广州市教育局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刘琦宝在活动致辞中抛出了这一思考。他认为有3方面值得深思,如何重新定义学校的本质、如何重新审视学校评价体系的价值、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刘琦宝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更是生活、成长、探索的空间,现代学校的“现代性”,不能只停留在有章程、有课程、有组织、有评价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上。
广州市教育局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刘琦宝致辞。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颇有微词,其根源在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刘琦宝认为,要改变这种单一评价的刻板和功利, 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就不应该是擂台,而是一个成长的大平台。如果学校只提供擂台,最终导致的是优胜劣汰,形成一所淘汰型学校;相反,如果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就能成为一所成长型学校。
刘琦宝表示,倡导“五育并举”,就是要打破“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摒弃偏见的“有用论”的固化思维,让学生在多维度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内在动力的培养不仅仅依赖于外部激励,更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兴趣、明确目标。“如何有效触发学生的内驱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致辞。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表示,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坚守促进教育发展的初心,在垂域深耕,记者“脚力”强健,两年来,南都携手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深入走访广州11区,寻找广州教育“五育并举”创新案例;记者“脑力”创新,不断扩展新闻视野,从传统的老师、学生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食堂、社团等,“干饭吧”、“同学来跳舞”等鲜活热闹的小切口新闻,广受师生欢迎,连续多年打造的“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已经成为广州中小学生写作练习、展示和指导的知名园地。“南都要成为羊城少年们展现自我的媒体大平台,让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探索自我,发展兴趣,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刘江涛表示,今天举行的研讨会既是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深调研的成果展示,也是以媒体为平台,家校社多方交流与合作的宝贵契机。接下来,南方都市报将继续发挥智库型媒体优势,做好“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舆论宣传主阵地。
看点:12个创新案例名单揭晓
“拍一拍,我的校园”优秀作品发布
南方都市报社编委、文教卫旅CEO李阳现场回顾了南都“五育并举”深调研的经历。活动现场正式公布了“拍一拍,我的校园”获奖名单,该活动特邀荣获广东新闻奖的杰出新闻摄影师及资深视频记者组成权威专家评审团,最终共有42份作品被评为“拍一拍,我的校园”优秀作品。另外,还有9份作品在此次活动的点赞环节中收获了大量“大拇指”,最终获评此次活动的网络人气奖。
南方都市报社编委、文教卫旅CEO李阳现场回顾了南都“五育并举”深调研的经历。
活动现场正式公布了“拍一拍,我的校园”获奖名单。
活动现场,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正式揭晓。
活动现场,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正式揭晓。
活动同时为广州11区教育局颁发五育融合创新引领单位。
“五育少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增城学校初一学生欧阳瑞好带来古筝演奏《平湖秋月》。
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名单也正式揭晓,分别为越秀区小北路小学、越秀区署前路小学、海珠区客村小学、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天河外国语学校、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南沙第一中学、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增城开发区小学。活动同时为广州11区教育局颁发五育融合创新引领单位。
分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与劳动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在当天研讨会上,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校长蔡骘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向下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做了主旨演讲。
“拔尖创新人才”和“劳动教育”到底有什么关联?蔡骘表示, “劳动是我们人类主观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这正好与我们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出类拔萃地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叫拔尖创新。”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做主旨演讲。
对于学校如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教育,蔡骘随后作了详细的阐述。他介绍了省实构建“三层十域”高中劳动课程体系,包括作为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如每周平均一节的劳动课、劳动周、职业体验、职业服务;作为校本选修的拓展性课程,如跟工业生产、现代服务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制作香囊,制作香薰的蜡烛、制作服装等;科技特长生的研究性课程,如一些科技竞赛课程,广东实验中学“英才计划”,让学生设计制作简易的电动汽车,让智能制造课程都跟劳动结合起来。
蔡骘强调,科技赋能劳动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要素——内驱力、创造力、意志力和实践力。“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内驱力;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课程、平台和项目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敢于突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再次,做成一件事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被困难打倒;最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即劳动创造。”
同时,省实也鼓励学生在亲身、自立、包容、开放的劳动项目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将劳动项目成果惠及家人、社区及弱势群体等,提升改造美好世界的内驱力。
如《卧食宝—— 卧床人士流食智能喂食器》项目,项目组的一位学生因为父母都在医疗系统工作,有一次学生在医院看到照顾卧病在床的病人的艰辛,便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善这一生活问题。“这种对生活中真实需求的捕捉与回应,正是创新的源泉所在。当学生将目光聚焦于社会问题时,其内心的创新潜能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被充分激发,进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不断挖掘自身创造力,踏上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
蔡骘强调,广东实验中学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劳动课程体系,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劳动项目之中,提升意志力、创造力、实践能力;而且能极大增强学生创造美好世界的内驱力,培育更多更是胸怀家国天下、推己及人,积极投身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伟大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教育+农业”,
提供科技环保思政教育等劳动体验式场景
在“五育并举”优秀案例分享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彦军分享了该校劳育课程的实践经验。该校以“魔方农场”为基地,以“教育+农业”课程建设为抓手,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融入智慧农业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航天育种、数字管理、节能环保、思政教育等劳动体验式场景。
“魔方农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课程价值,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在劳力中劳心‘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李彦军介绍了魔方农场的“创新点”。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彦军分享了该校《种子芯,禾下梦,“魔方农场”赋能学习新样态》劳育课程的实践经验。
“魔方农场”种植的基质有土培、水培、气雾培、光电培等栽培方式,加上立体化的种植模式,颠覆了学生对“土生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传统种植方式的认知,感受到高科技的魅力。“魔方农场”的种子和幼苗来自航天育种,比如太空西红柿、太空五彩椒,既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科学的前沿科技,又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的伟大成就。
在“魔方农场”的管理上,更是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包括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喷淋系统、温度湿度光照PH值数据采集系统、智能虫情预报系统、AI近景农情分析系统、农场管理远程操控系统等等,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这些智能设备,还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李彦军表示,“魔方农场”实现了节能环保,如雨水收集系统把楼顶的雨水收集起来,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既省水又省肥,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满足农场的基本需求,立体化的种植方式大大节约了 土地成本,给学生生动地展现了节能环保、循环农业、低碳生活的场景。“魔方农场〞更是思政教育的课堂。通过“魔方农场”的建设,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 ,粮食安全、种子安全是国家的生存之本,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探讨: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为每一个“做主”承担责任
在圆桌研讨环节,人大代表、高校专家、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嘉宾上台,共同探讨“如何从‘五育并举’到融通育人?”这一热点话题。
去年以来,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由高校教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寻找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是调研团专家之一。
对于当前广州教育体系中“五育并举”实施情况,曾德雄认为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所学校都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长实施“五育并举”,能很好地将自身的资源融入到“五育并举”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特别开心看到‘五育并举’在广州开花结果。”
圆桌研讨环节,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从‘五育并举’到融通育人?”这一热点话题。
在实施“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德育被放在首位,广州也一直在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智库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伟指出,基层老师在推动德育教育和思政一体化建设中担负着两重责任:一是言传身教的责任。一线老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一定程度上是道德的人格化代表,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参与推动的责任。基层一线老师无论是专职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是思政课一体化的一份子,要积极参与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海珠区客村小学老师叶梦娜提到,在德育领航、实践融合育人方面,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这些挑战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实施,还涉及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理念与实践的差距、课程整合的困难、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困难等。为此,学校借助教育戏剧的综合育人手段,把教育戏剧融合到学科教学、各大活动、社团、“430课程”等;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品德等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了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多元立体的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
“若说自己不关注孩子的成绩,那肯定是假的。但不应把关注孩子成绩作为唯一的目标。”学生家长代表崔湘表示,如果家长过于重视分数,忽视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那么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家长最朴素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如果只是盯着考试成绩,那可能会本末倒置,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未必是最好的。”
那么,接下来,广州如何从“五育并举”走向融通育人呢?
曾德雄建议,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在“五育并举”中有所侧重,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参与、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和学校、老师一起参与到“五育并举”的计划制定、实施、评估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意识,并学会如何做主、以及为自己的每一个“做主”(选择、决策)承担责任。
为更好地适应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周建伟建议,大学教师可以与中小学教师进行理论上的交流,把创新创造凝练成理论;同时,可以和媒体、教育部门、中小学老师开展调研、总结、推广;此外,可以利用好大学教师的研究理论,积极参与中小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教师方面的支持,叶梦娜表示,希望能开展系统性地课程培训、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分享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经验;希望大学教授可以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出老师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德育领航、融通育人的理念;学校可以邀请专家进校,指导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工具,以及确保评价过程公平公正的方法。
对于家庭和学校在融通育人方面的合作,崔湘表示,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五育并举”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任务。社会对于家长的教育较少,家长也需要成长,需要和学校友好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李阳
执行统筹:尹来 游曼妮 麦毓轩 程安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叶斯茗 杨晓彤 孙小鹏 实习生 吴晨曦
主持:南都记者武艺璇
视频:蔡文茵 马强 罗雪纯
摄影:冯宙锋
设计:李毅然
执行:叶可可 刘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数启新篇,智绘未来!第七届南都智库周
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