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24年末,低空经济持续升温。2024年被视作低空经济元年,整个行业订单量大增。但低空经济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尚需时日。在12月26日举行的南都低空经济发展年度论坛上,来自产业、投资、政策等领域的嘉宾一致呼吁,希望政府和投资者给予研发企业更多耐心。
南都低空经济发展年度论坛现场。
产业界、政府、资本都需要耐心和时间
据媒体统计,2024年至少20余省份发文,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该领域融资活动逐渐升温,热钱持续进入。新华社报道称,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可达6702.5亿元,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孙立业回忆,今年工业级无人机的数量订单超过了过去七、八年的总和,未来市场空间还很大。
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孙立业。
而在数字走高的同时,行业内已经意识到,低空经济领域需要不同的投资策略。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之前我们很多领域是在跟跑,现在已经是在并跑和领跑,我们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试错,摸着石头过河,研发周期比学习别人现成的肯定要长,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现成的给你学习,科技创新必须自立自强,现在我们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核聚变等领域科技创新需要资金量较之前一般制造业的研所投入是量级上的增大,对参与这些核心领域投资的机构来说,资金回报周期和投资策略也都要跟着变化,追求短期收益快速变现越来越难了。”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洪果说。他以挖井类比,此前的一些领域市场红利明显,挖井3米就能找到水源,而如今需要挖到30米。这对投资人和挖井人的耐心有了更高要求,一些机构因为资金退出期限和投资策略在挖到15米就着急或者不得不触发回购,使得很多优质企业面临财务压力。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洪果。
研发制造企业也支持这一观点。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谈到,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从基础科研领域开始做颠覆性课件创新,良性的行业内卷可以促进产业的正向竞争,但不能有内耗内斗这些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情况出现。业内呼唤耐心资本,就是希望避免被过分追求逐利的资本,把早期创新的产业卷没了,低空和航空产业的长久发展,需要更多技术、资本、研发的耐心。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
孵化这个新兴产业,不只是需要耐心资本。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成涛近两年多次接待各地政府调研,一个常被提出的问题是,能否介绍一些企业入驻当地产业园。但问及愿意给企业多长时间发展,大部分政府给出的答案都是“基本三年”。在成涛看来,绩效考核使得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在一定时限内看到成绩,而矛盾在于,航空工业需要严格的开发和测试,过去一款飞行器的开发周期可能长达十余年。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成涛。
主持圆桌讨论的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长马剑也谈到,飞行器开发颇为漫长,需要足够的小时数飞行测试,产业界和政府、资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自己内心要知道,这个产业不是短期产业,一定要看到长期长远,短期要产出对于这个产业未来发展不是很好的逻辑。”成涛说。
用AI和数字化辅助飞行器适航审查
与投资相对应,研发企业面临的另一个考验是能否拿到“适航证”。据中国民航报报道,一款飞行器从研发到适航需要拿到多个批文,包括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等,之后,相关产品才可以进入民航市场,也才算是达到商业运营的“门槛”。以审查飞行器设计的型号合格证为例,一次审查耗时可达3年~5年。一张型号合格证背后,是数百次的摸底试验、验证试验以及数万次的试飞调整。
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长马剑。
马剑解释,民航体系监管之严,源于全世界一百多年来积攒的经验。为了保证商业飞行安全性,民用飞行器从设计、生产、制造、运营乃至最终的拆解,实行全流程适航体系监控。但国内与之对应的监管力量则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们CAAC目前只有300多人从事适航工作,美国FAA有1000多人,且还可以借助波音公司强大人才体系支撑,所以适航人才体系建设也是我们低空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短板。”他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权看来,一个可行的思路是改变原来的审查模式,使用好自动化工具辅助审查。“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自动化的工作,帮助这么多家企业更好完成适航,采用新的工作模式、方式,减轻适航检查人员和企业的很多工作。”他说,“我们需要利用现在的AI和数字化技术提高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权。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低空经济元年,如何稳步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