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乡融合加速:“强村公司”加持 “网红村”成“长红”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4-12-30 14:33

实施“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山市城乡收入比连续十年保持全省最小,是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样本。近两年来,中山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的目标,深入实施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

图片

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村集体收入超1亿元村(社区)21个,超5000万元村(社区)45个,集体收入30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基本实现清零。2023年,中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770元,位居全省第二。

“强村公司”开拓富民兴村新路径  

初冬,五桂山下,桂南村又一次火了。依托“桂南学村”品牌,中山市桂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桂南文旅公司”)推出了户外露营、观虫、攀树、农耕等活动。桂南村是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但是,“网红村”如何实现“长红”,让村干部犯了难。

桂南文旅公司应运而生。由桂南村集体和深圳合作方联合成立的桂南文旅公司,为乡村探索了“智力团队+村‘两委’+村民代表+新老村民”合力的文旅项目开发模式,不仅推动桂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发展了民宿等经营性资产。

对传统农业村而言,“强村公司”开辟了一条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中山市三乡镇塘敢村,塘敢萝卜从5毛钱一斤,还烂在地里无人知,到如今卖到3元一斤,顾客仍络绎不绝,就得益于“强村公司”的加持。如今,塘敢农业公司一年能卖出45万斤塘敢萝卜,为本地农户新增了100个就业机会,去年公司年营收就达120万元。

通过成立“强村公司”,中山桂南、塘敢、崖口等村确立了村民主体地位、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促进了资源、资金、智力有机衔接,有效盘活了闲置资金和文旅业态,以灵活合作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走出了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新路径。

当前,中山全市成立了179家“强村公司”,让各村因地制宜,有效整合集体资产资源,打通了闲置资源的变现渠道,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之路。  

一片美到全域美 城乡风貌“大上新”  

走进东凤镇穗成文旅驿站,13米长的杉木艇身、1米多长的“水乡”文化展示墙、门口不远处就是清澈见底的上闸河……曾经的荒地蝶变为乡村农文旅项目,曾经的黑臭河涌变清流。

图片

中山实施“强镇兴村”行动。这是南朗街道左步村。

走进广珠西线高速桥下的南头镇将军文化公园,悠扬的曲调伴着孩童的嬉笑声,这个原被闲置的桥下空间成为了老百姓下楼可达的综合文化公园。这里有本地特色的“五人飞艇”地标,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乡画卷之中。

城乡美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山一直将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优答题。

今年以来,为推动城乡美起来,中山坚持规划先行,“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加强乡村规划设计,结合最新的典型镇村培育指引,因地制宜推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让农房风貌协调自然、各美其美,严防简单一个模样、一片白、一刀切。

当前,中山分类施策,推进改造传统古村落农房、城郊村农房、文旅村农房,既注重文旅公共空间风貌打造,又注重抓好旅游线路周边农房风貌提升,鼓励村民主动降低围墙、打开庭院参与农文旅业态经营,推动农房由居住功能向商业功能转变,实现居住区与旅游区风貌相融合。2026年底前,中山将推动全市222个涉农村(社区)全域完成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

编辑:吕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