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述2024之“路”:实干笃行照亮前路,中国道路启迪世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4-12-31 11:22

图片

“路”是事物发展演进的轨迹,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征程。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都、N视频记者的足迹跨越祖国大江南北,从大国基建、民生大事、产业创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追寻几代人传承奋发进取精神的故事。这一年,平凡的中国人民奋力书写现代化建设的不平凡篇章。科技小院学生徐俊平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他在乡村里做科研的信心;养蜂青年赵艳君以网络直播增强销路,尝试将家乡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年,有人为两岸促进交流、同心奋斗不断奔走。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在祖籍地江西赣州会昌县牵头建设“会昌戏剧小镇”,努力播撒戏剧教育的种子;台湾“灵魂摆渡人”刘德文异常忙碌,将2024年称为“20多年来送最多老兵回家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带来新机遇,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斯里兰卡知名国际问题专家表示,中国和斯里兰卡在当地港口建设开发、海洋研究合作等领域有了新进展;地处祖国“南大门”的广东也向世界展示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

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年度新闻回访策划——字述2024,以选字的形式回顾年度事件和话题,回访新闻当事人和相关机构,记录变化、感受冷暖、见证发展。第七个字是“路”。

图片

新中国七十五载,铁路有了飞跃式发展,图为和谐号列车。

行路:回信勉励接续奋斗,凡人故事折射经济发展强信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有辛勤耕耘、真抓实干,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望过去,中国人民接力传承奋斗,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有袁隆平等三代杂交水稻人接续攻坚端牢“中国饭碗”的峥嵘岁月;常书鸿等几代文保工作者在大漠深处接力守护千年石窟;一个普通铁路之家珍藏数十年对列车的独家记忆;与共和国同龄的照相馆忠实记录一方百姓精神面貌的更新;祖孙三代传承桥梁经验,凝聚中国桥梁人从跨渠到跨海的奋战缩影。

其中,王绍文、王金良、王晶三代铁路人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在“速度”上的飞跃。2008年,王晶参加铁路工作时,赶上了我国高铁时代的启幕。那几年,与王晶的忙碌状态同时进行的,是我国高铁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今年6月,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京广高铁全线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今年9月,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高铁超4.6万公里。

高铁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王晶向南都记者表示,高铁因为定员,不会出现普通客车那种拥挤的状态。春运繁忙时,高铁也会加开临客,但几十年前她父亲经历的春运景象已经不再常见。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维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通过书信的方式同各界人士深入交流。

今年11月起,南都、N视频通过回访收信人及相关人士,讲述他们扎根所在领域,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事迹。

无论是走出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的村民,还是用心用情守护碧水的环保志愿者,创新书写文艺新篇的艺术家,他们无不从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追光而行,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俊平,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后,一年在地里待8个月。玉米红蜘蛛病高发期,他曾经一上午骑着电动车跑3个村民小组,把防治玉米红蜘蛛病的知识和村民讲了一遍又一遍。这几年,他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玉米专家”。

年终接受回访时,徐俊平告诉南都记者,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他在乡村里做科研的信心,毕业之后还要留在当地继续做农业科学研究。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从高铁田间走向寻常生活,温暖的烟火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诠释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今年1月,南都、N视频寻访在海外社交平台和全球知名媒体报道中现身的广东凡人,讲述他们眼中的广东经济脉动与信心,以小切口挖掘展示经济发展动能。

因为看好家乡农产品的市场潜力,广东韶关青年赵艳君从广州返乡养蜂,将罗坑镇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当地几十位蜂农蜂蜜滞销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他也因此受到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

转眼一年过去。12月底,赵艳君向南都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希冀。他说,这一年,蜂场规模已经增加到2千多箱蜜蜂。这一年还开启了以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蜂蜜,并取得成效,目前团队有5名成员。

“在2025年,希望继续把产品做好,把网络直播做好,服务好更多的消费者。”赵艳君告诉南都记者,他们计划增加产品种类,并运用网络直播渠道,带动茶叶、香菇、木耳、番薯干等更多罗坑镇特产走向广阔市场。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今年以来,南都、N视频推出“媒眼普法”——广东政法工作现代化调研宣传项目,持续聚焦广东涉外法治建设,讲述广东凝心聚力“建设三个一流,打造一个平台”取得的成效,多次对话粤港澳三地司法部门、涉外律师等人士,共同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路径。

12月,广东省普法办公室公布2023-2024年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和优秀普法工作项目名单。“媒眼普法”获评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前路:海峡两岸心手相连向复兴,血脉相连守护共同家园

历史大势,正道在前。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明确提出“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4月起,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对话台湾岛内各界知名人士。

“‘四个坚定’直指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告诉南都记者,要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人企图破坏都将遭到坚决反对。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守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因为两岸同胞有共同的文化。

五一假期前,由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剧作家赖声川担任艺术总监的新剧《今生有约》,在上海顺利完成首演。他在位于上海的专属剧场“上剧场”告诉南都记者,两岸历史故事,影响、塑造了他延续至今的创作。

祖籍江西、成长于台湾的他,将先辈从大陆到台湾的故事搬上舞台,让这些历史一路北上,到广州、到上海、到北京……让大陆与台湾观众看见“共同、共通的中国故事”,守护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年1月,赖声川在祖籍地赣州市会昌县牵头建设的“会昌戏剧小镇”,正式开放。他说,想把戏剧教育带回老家。

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庆假期,会昌戏剧小镇日均接待游客人次超过5万,总游客量达到将近40万人次。11月21日至12月1日,会昌戏剧季002正式启动。赖声川为家乡会昌量身打造的《镜花水月》园林剧场版封箱演出,在古老宗祠内,仅5米宽的舞台上,呈现了从大山中走出去的两个女孩被“复仇”和“找寻自我”围绕的一生。

正如赖声川曾对南都记者表示的那样,他并不知道会昌的未来是否可能与文化有关,这里的年轻人是否可能将戏剧创作视为未来的一个选项,“但我想努力把这个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种下来”。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守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因为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

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从2003年接到第一份来自老兵“伯伯”的委托开始,已无数次跨越海峡,用双肩包把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坛送回大陆,并交到他们亲人的手里,让漂泊半生的落叶终得以归根。他也因这一善举,被称作“灵魂摆渡人”。

他用实践证明,海峡的距离,始终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他也在用行动感召台湾下一代,“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今年中秋前夕,在他的护送下,祖籍宁波余姚的在台亡故老人鲁彩山,回到了阔别78年的故乡宁波。当时,他告诉南都记者,中秋节是中国人与家人团圆的节日,“如果能帮助老人回到家乡与儿孙团圆,是很有意义的”。

岁末年终,南都记者回访时,刘德文表示,“今年挺忙碌的,算是20多年来我送最多老兵回家的一年,已经累计护送49位了”。而到2025年1月,他还要护送江苏籍、浙江籍老兵回家。农历年后,他的任务将更加密集,行程包括山东、安徽、河北、贵州、海南、云南、河南、黑龙江……

他总结道:“我会坚持下去,帮助更多的老人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道路:中国展现开放包容姿态,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力量的增长。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今年3月,南都、N视频推出“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采访一批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从总书记生动运用的一系列典故中汲取力量、顽强拼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心路历程。其中提到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23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强调“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

这一短句化用自《韩非子·说林上》,意即国与国友好交往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常与“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连用,意在指出建立深厚的人民友谊,重要的是民心相通。

外交守正创新是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推动外交队伍建设,讲好民间故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一直在思考。“既要以情动人,也要以理服人。将争取人心的工作既做到庙堂,也深入民间,广交深交各国各界朋友。还要以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他说。

图片

南都此前报道。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今年7月起,南都、N视频推出“新蓝图 新担当——国际社会聚焦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系列报道,其中对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进行了生动阐述。

“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在斯里兰卡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创始董事亚西鲁·拉纳拉贾(Yasiru Ranaraja)看来,科伦坡莲花电视塔,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的重要象征。

“科伦坡莲花电视塔的建设,反映了中国致力于兑现加强共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的承诺。这座塔不仅提高了斯里兰卡的电信水平,还成了地标性景点,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体现了‘一带一路’既聚焦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兼顾小型、有影响力的发展举措。”

12月下旬,亚西鲁·拉纳拉贾告诉南都记者,今年以来,中国和斯里兰卡在当地港口建设开发、海洋研究合作等领域有新进展。此外,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教育领域进行持续性支持,“2025学年,中国将为斯里兰卡提供全部所需的校服面料,约有460万名学生因此受益。”

亚西鲁·拉纳拉贾称,新的一年,斯里兰卡或将在多个领域寻求与中国的进一步合作,特别是在电力生产、电动汽车等先进技术领域。

图片

2024版歌剧《马可·波罗》彩排现场。南都记者 梁令菲 摄

地处祖国“南大门”,广东以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包容的开放姿态,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传递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广州大剧院2018年推出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结合了西方歌剧传统与中国民乐风格,还原了马可·波罗的游历故事以及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互通。适逢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马可·波罗》于今年5月在广州大剧院重启复演。

“终有一天,人有人的尊严/自己幸福不导致他人厄运/自家宫殿不赶走他人房檐/春归的脚步如期而至/繁花像爆竹响遍枝头/和平成为酒浆……”剧中的咏叹调,印证了该作编剧韦锦对作品深层内涵的解析。他告诉南都记者,一部和“一带一路”有关的歌剧,不能不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为全球发展繁荣带来更多启迪。

年度新闻回访策划——字述2024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马辉

主笔:南都记者 周敏萱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设计:谭肖愉 李毅然 尹洁琳

编辑:周敏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字述2024”年度新闻回访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