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之重器!《打开宇宙之门》系列纪录片定档CCTV9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4-12-31 09:26

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宇宙“邮局”如何接收外太空的来信?在地球上“种太阳”是否有可能?“考官”如何对建筑进行抗震测试?宇宙中是否有灯塔存在?中国首创的“光谱之眼”,真的能一眼看千星?在中国的科学大装置中,科技的浪漫想象与现实相遇。

记者从中国科协了解到,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央视纪录频道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系列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30日起已在CCTV-9播出。该纪录片聚焦科学大装置,通过解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讲述大国重器背后不为人知的科学故事,弘扬震撼人心的科学家精神。

图片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从此开启了中国的大科学研究时代。

近年来,“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东方超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等一系列国之重器日渐进入公众视野,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叫“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创新的超级装备,是支撑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的关键平台,标志着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该片系统地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解读,将天文学、宇宙学、粒子物理等深奥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视听呈现,带领观众直抵当代科学技术的最前沿。

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超过60个。《打开宇宙之门》系列纪录片聚焦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中国天眼、郭守敬望远镜、中国散裂中子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锦屏地下实验室等10个科学大装置。

图片

全系列涉及内容从地球到外太空,从暗物质到微观粒子,从宇宙组成到微观结构,既有探索科学最前沿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前瞻引领型大装置,也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应用支撑型大装置,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科学家通过这些超级装备所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打开宇宙之门》系列纪录片每集5分钟,以好奇三连问“为什么要建这个大装置”、“它是怎样工作的”、“它发现了什么”为叙事线索,通过科学家解答、“爱因斯坦”补充、创作者记录,较清晰地为观众勾勒出每一项科学大装置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其背后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以第一集《宇宙信使》为例,影片首先通过一个云室实验,向观众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充斥的宇宙线;接着讲述为什么要研究宇宙线,是因为宇宙线携带着遥远天体的信息;然后开始科普我国建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怎样观测宇宙线的,又获得了哪些重大发现。为了增加趣味性,影片在每一处涉及基础科学知识的地方,都“请”来数字人“爱因斯坦”敲黑板划重点,结合黑板动画进行补充讲解。

图片

公开报道显示,该纪录片所涉及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日新月异地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据悉,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自运行开放以来,已完成1700多项用户实验课题,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而就在节目播出前,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已超过1000颗,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也在天津验收并投入运行,“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新一轮实验,验证未来聚变实验堆高效运行的可能性。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