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电子亲人”自我疗愈,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1-11 23:33
图片

某社交平台博主介绍页面。

刚刚过去的一年,所谓“电子亲人”俨然成了年度网络热门话题之一,许多“电子亲人”网红博主一年内涨粉几十万,且活跃度高的“活粉”占比很大。对于大量受众来说,他们有实际亲人却爱看“电子亲人”,个中缘由确实值得关注和探究,近来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者及学生就关注到了这一议题,对其展开讨论。

应当说,在互联网商业时代,网民的注意力就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从直接的商业逻辑来讲,需求决定市场,正是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存在这样的困境——对“理想的家人”抱有较高的期待,但在现实中,却又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获得这种理想的体验,所以他们宁可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转移到网络上,试图从主打亲情牌的博主的音视频节目里,找到共鸣、得到慰藉。

但对于这种情感慰藉和情绪价值,也有人感到不以为然,认为“都是演员”“这就是人家博主的工作,逗粉丝玩来获得收益,我看这些孩子和‘一笑倾城’的中老年粉丝没什么区别”。这些批评和调侃也不无道理,因为无论“电子亲人”再怎么优质可亲,终归只是一款音视频节目,它无法代替真实的、深度的人际关系。从前,网友常把热衷于浏览宠物视频的行为叫做“云养猫”“云养狗”。如果类比起来,网友所谓喜欢“电子亲人”,大概也可以视为“云认亲”吧。

从理想化的一面讲,人们对于“电子亲人”现象,应该从中深入反思,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剖析彼此难以亲近的真正原因,达到更多的共情,进而设法改善家庭关系。可是这又谈何容易。说到底,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在家庭关系中感到“受创伤”“有挫败感”,这对当事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孩童固然很难应对,成年人也同样有难以化解的怨怼。

因此,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既不鼓吹“电子亲人”,又不简单否定它。应当看到,对有些人而言,通过“电子亲人”实现自我疗愈,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一方面,人们要打破家庭关系的隔阂,尝试进行深度的联系时,首先需要翻过内在的大山,压制、挑战自己的恐惧,这显然需要必要的沉淀和恰当的时机,不是随意就能开启彼此和解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感情方面的缺失,以及现实中的家人无法在生活或工作方面给予自己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情况下,下了班或放了学,回到自己的房间,又确实需要及时的帮助。那么,这些网友暂时适度地用“电子亲人”来“喂养”一下自己,当然无可厚非。

有首著名的歌曲《爱的代价》,歌词写得很好:“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长远地看,人要走出家庭关系带来的创伤和挫败感,究其根本还是需要“学着自己长大”,实现“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沉潜的阅读可以是工具和阶梯,深入社会甚至遭受一些“毒打”,也可以是工具和阶梯,“电子亲人”当然也可以是工具和阶梯。只要能够帮助我们走到自我疗愈的彼岸,就不必羞于承认和简单否定它们的价值。

最后,还是祝愿每一个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方法,有效地修复亲子关系,并建立新的朋辈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 □小宇

编辑:何起良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78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