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粤科发布35号“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活动在广州粤科金融大厦成功举办,政商学界代表汇聚一堂,共话产业发展未来,见证成果发布。来自省部级高校、国家级及省级科研机构、产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金融投资机构以及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代表参加,合计超250人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工信厅、教育厅、科技厅、国资委作为指导单位,由省粤科金融集团、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省风险投资促进会、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承办,广州南沙粤港澳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等协办。
打造广东新模式 “先用后付”促转化
“先用后付”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许可使用,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鼓励和引导的方向,是专利转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广东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近日,省科技厅、教育厅、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2100余项科技成果,发动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广东省副省长、党组成员王胜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广东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这次活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必将有力推进科技和产业的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助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希望以本次活动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源头上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进一步发挥粤科金融集团等创投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和转化效能。通过多方合力,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提升科技成果应用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大学院校应当胸怀国之大者,以高科技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华工将从三个方面紧密对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学科,利用“先用后付”模式加大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二是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布局的“五院一园”成果转化载体功能,以作价出资、赋权许可、增资入股、先用后转等形式创办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三是进一步深化与粤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具有长期潜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在致辞中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从提升管理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营的关键堵点,鼓励推广“先用后付”专利许可模式,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针对“先用后付”新路径探索,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要强化知识产权库运用,健全完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二是要加大转移转化工作力度,瞄准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市场化服务机构的叠加作用,集成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基金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资源作支撑;三是拓展转化应用模式,要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充分发挥“一对多”许可优势,采用“先用后付”等方式,让更多中小企业高效低成本使用先进专利技术。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黄绍龙发布“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并介绍了存量专利资源的“专利质量较高”“参与主体多元”和“突出需求导向”这三大特点。他表示,省市场监管局构建“先用后付”专利转化资源库,探索“先用后付”有效模式,认真做好存量专利盘点、精准对接匹配等工作,接下来将利用好数据库发布平台,聚焦专利产业化,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持续提升专利质量,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多个成交项目、签约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揭牌现场。
“6基地+1中心”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基地、广东省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投资中心、新型工业化标准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粤科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光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等6个合作基地在活动现场成功挂牌,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
签约现场。
同时,粤科金融集团与深圳前海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大湾区前海国际科创中心。此外,现场还进行了基金签约仪式,粤科华工基金、粤科复旦母基金2只高校成果转化基金达成合作意向签约,基金总规模合计7亿元,瞄向高校特色专业和大湾区重点产业技术需求。
签约现场。
签约现场。
首批10个“先用后付”项目成功与企业结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季华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装备用轻量化钛铝材料及部件产业化”等10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分别与广州冠志新材、二元合生、聚圣科技等10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开启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新篇章。
28项“先用后付”项目路演受热捧。粤科金融集团依托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经筛选并现场发布“先用后付”项目28个,另书面推荐拟转化成果项目300多项,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汇聚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省内外高校,以及鹏城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光明实验室、东江实验室、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广东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计30多家单位。
其中,“国产轻量化指挥控制系统”等12个“先用后付”项目在主会场进行了精彩路演,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表面金属氧化物涂层等16个项目也在分会场同步路演,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家企业及30余家金融、创投机构的关注,多个项目被意向企业竞相举牌,实现成果提供方与产业方的有效撮合。
文/苏梦茹
(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