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要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AI+无穷大”年度专题报道。从政策、市场、应用、科研、风向等主题切入,通过多维度梳理关键数据,剖析人工智能如何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同时,专题还将聚焦广东,看数字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落地AI应用。
第6期,看广东如何把握“AI+”机遇,把准时代脉搏。
“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去年12月17日,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并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AI+”将在2025年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发展。
把握“AI+”的机遇,方向、基础、策略、愿力、行动,缺一不可。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第一大省的广东,何以持续领跑?跟随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一探究竟。
政策牵引,市场托举
广东立500+AI应用场景“军令状”
“到2027年,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这是去年5月,广东立下的AI+“军令状”。在《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中,广东提出了对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消费民生、社会治理的全方位构想。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实施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广东一直肩负着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的重任,2018年以来,先后在人工智能领域专项出台3份省政府文件,定目标、提要求、列规划。
2018年印发《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23年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
2024年印发《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
随时间推移的3份文件,针对应用场景打造所设定的数字目标层层递进,关于“+”的思路也愈发具体、分明,装满了决心的广东,亦有了沉甸甸的信心。
拿教育场景来说,2018年,想象仍止步于“建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到2024年,广东已拿出了智能助教、智能导学、教育机器人等响当当的产品“名录”。“通过人机共教、人机共育,助力减负增效,创新教学模式”——教育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广东想得更明白了。
力行而后知之真。去年10月23日,首批66个广东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正式发布。
从应用领域来看,66个案例涉及技术、制造、医疗、交通、教育、文旅、金融、家居、城市治理、政务、能源、商业等12个领域,其中“AI+制造”31个,“AI+城市治理”5个,“AI+教育”5个,“AI+交通”4个,“AI+能源”4个,“AI+商业”4个,“AI+文旅”3个,“AI+医疗”3个,“AI+技术”2个,“AI+家居”2个,“AI+金融”2个,“AI+政务”1个。
“500+”的目标数字,全国各省份里的TOP1,底气,来源于一笔一划写就的高效与务实。
“产业基础雄厚、数据资源富集、应用场景丰富”,实干积攒的家底,让广东有了发展“人工智能+”的优渥土壤。目前,广东已创建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先导区的省份。
敢为人先方可立于潮头。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的AI产业格局中,广东AI产业规模接近1800亿元,占据全国的近三成。广东省AI企业数量、融资数额、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人工智能组织机构量、大模型发布量等均居全国第一梯队。
前不久,“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深化应用”被写入2025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如何创新求变?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崟看来,人工智能发展在广东的优势是产业化,未来要充分以“人工智能+”制造业为牵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创新聚智,创业立项
布局4批专项突破AI核心技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头羊”。截至2024年9月,全省已拥有超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独角兽企业26家,上市企业90家,省内聚集了腾讯、华为、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企业,还设有鹏城实验室、广深超算中心等重大算力设施平台。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自此,人工智能创新的“国家队”陆续报到。
目前,广东依托企业建立了7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为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依托华为建设基础软硬件、依托中国平安建设普惠金融、依托大疆科技建设智能无人系统、依托广电运通建设智能金融与服务、依托美的集团建设智能服务机器人、依托云从科技建设视听交互。
不仅有“国家队”,还有自己的“省队”,2018年,广东省科技厅发布了首批“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已增至3批16家,覆盖智慧医疗、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制造、智能家居、临床检验与病理诊断、金融智造与服务等。
过去,预测一个台风未来10天的路径需要耗费5小时,现在,基于气象大模型,单次预测推理时间小于10秒;一套字数将近4000万的古籍,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3个多月就可以完成识别、点校、上线发布······技术创新成果开始大规模地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实践,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布局4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通信、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创新应用,构建了多层面的科研攻关体系,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比如,优必选连续5年钻研的“伺服驱动器”,让人形机器人学会跳舞、练瑜伽、能爬楼梯,还能端茶倒水,陆续走进医院、养老院;云从科技推出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在智慧医疗领域成果落地,让系统可以自动判断90%以上诊疗信息,医疗专家则集中处理10%的关键问题;小马智行将AI技术融入自动驾驶系统,让“虚拟司机”像一个情绪稳定的老司机,熟练应对不同城市的交通、路况、天气。
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2024年,广东AI招投标市场活力四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根据中国招投标信息网梳理,广东去年有近500个招采项目,招采量占全国的11%,平均每天有一个来自广东的应用需求出现在招标市场。从招采单位类型来看,民企展现出特殊的产业应用活力,商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中兴通讯等都大力下注AI,采购金额超亿元。从招采单位属地来看,2024 年,属地广东的企事业单位累计投入超43亿元招采AI类项目。
这背后,亦有人才的储备完善,源头的活水引流。依托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广东引进AI领域创新团队近50个,汇集了一批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此外,广东还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点14个、硕士学位点34个。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发现,广东约有66所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学院,其中有33家开设地点位于广州。
央媒关注多,产业信心足
无人车等广东“AI+”出圈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组2024中国经济热词: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促进法一揽子增量政策、“两重”“两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这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窗口。
在去年的《人民日报》中,有不少广东的“AI+”身影。
在无人驾驶领域,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正为“跨境智慧联网,完成自动驾驶”设想而努力;小马智行已发展成为首个获得出租车经营许可的自动驾驶企业。在电力生产领域,南方电网的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构建起变电站智能巡检体系;已投入使用的AI大模型“大瓦特”,具备意图识别、多轮对话、总结提炼、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可视化数据服务等多项能力。在文旅消费领域,荣耀定位于AI手机领跑者,研发了端侧个人大模型,让手机了解、学习和模仿用户行为;腾讯开发的“云游长城”小程序亮相文博会,带来毫米级超写实的“数字长城”体验……在AI的领地,广东随时有新闻,随处有爆款。
还有机构统计了32家省级党报头版中出现“人工智能”的频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15日,《南方日报》头版提及了460多次“人工智能”。这一高频次的出现,诠释了广东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的实干精神、强劲实力和决心信心。
特别推荐
岁末年初,人工智能迎来新的机遇。人工智能+,+什么,怎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特别制作“AI+ 无穷大”视频,穿透2024年的政策、市场、应用、科研、舆论,与你一探究竟。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南方智媒科技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张雨亭
数据采集分析:张雨亭 孔令旖
设计:欧阳静
动效:邓捷敏 丁淳浩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AI+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