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蕴含了“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核和“阖家团圆”的情感归属。在这个春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暂别故乡,留在东莞过年。他们的选择,是对事业追求的坚守,也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深情厚谊,更是这座城市包容与温情的生动写照。
来莞15年的教育机构创始人:
留莞过年彰显东莞人文魅力
章飞燕是一家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作为一名安徽省合肥市人,今年是她来莞的第15年。
“第一次来东莞是因为工作,下了高速我就被东莞大道的宽阔道路深深迷住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城市很好。”章飞燕回忆起她与东莞的“初相见”,在2009年10月9日,她和丈夫决定留在东莞发展。
章飞燕表示,依托莞城优质的教育资源,机构与各校深度合作,开展各项馆校合作项目。“在此期间,我感受到莞城街道和有关部门的‘为民服务’‘替民解忧’服务态度,以及对创业者的各种亲民政策。”章飞燕就此在莞城扎根发展。
虽然今年并不是章飞燕第一次留在莞城过年,但是她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莞过年的情景。“那一年过年我去了莞城的花市,整条街都是花,还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花,对于我来说很新奇,因为在安徽没有逛花市的习俗。”
“今年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街了,过年打算一家人一起去逛逛,还有花市也要去逛逛。”说到过年的打算,章飞燕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留莞过年,留莞过年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也彰显出东莞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
来莞24年的琴庐创始人:
差点给儿子取名叫“莞生”
今年47岁的朱茂江来自湖南娄底,今年是他来莞的第24年。他与妻子在莞城共同运营着一家“天一琴庐”,向外教授传统乐器,自小在莞城长大的儿子也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朱茂江笑着说:“我的儿子在这边出生,当时都想帮他取名为‘莞生’。近几年一家人都是在这边,今年也打算留在莞城过年。”
朱茂江与妻子在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和广州工作过,后来因一次契机来到了莞城,因其惬意、较慢的生活节奏更适合他们,这一待就是24年。朱茂江表示:“我和妻子都是传统乐器的爱好者,当初来到莞城就深深被它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我们都很喜欢可园,环境优美,适合散步和创作。我们的工作室搬过一次,就是从可园的南边搬到了可园的北边。”
春节将至,朱茂江工作室的年味也更浓了。“一家人去细村市场采购了很多年货,如桃花、春联等,还去了光明市场买了很多食材来准备年夜饭,一家人热热闹闹。”朱茂江的妻子开心地说着为留莞过年做的准备,布置工作室、准备年夜饭。年夜饭当然也少不了老家的味道,有从老家寄来的辣椒,用来做辣椒炒肉、剁椒鱼头等。“有时候我们的学生也会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非常的温馨与热闹。”
来莞25年的社工工作者:
东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
来自河北承德的刘玉平,今年是她在莞的第25年,她从2006年开始从事社工工作,创办了正阳社工机构,并在莞城注册。刘玉平与她的姐妹们都在东莞生活,包括孩子们也都在东莞出生并成长,户籍、生活、工作与家人都在莞城,因此,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乡。
左一为刘玉平与她的孩子,右边为刘玉平的姐妹与她们的孩子。
讲到自己在莞的工作经历,刘玉平笑着说:“我们最早的办公地址是在莞城公安分局旁边,6年前就想将机构搬迁,当时也没有考虑别的地方,依旧搬到了莞城的兴塘社区。随后,我便加入了莞城妇联,在那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刘玉平谈到,东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因此她的家庭才选择了莞城。
过年期间,刘玉平计划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度过,和孩子们一起吃年夜饭、拜年、逛逛花市、逛逛公园、看看电影。讲到年夜饭,刘玉平还说道:“根据我们老家的习俗,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五、十五我们都会包饺子吃,今年我们肯定也是包饺子,还有小鸡炖蘑菇、蒸鲫鱼......从老家寄来的杏仁露、腊肉都已经在路上了。”对于刘玉平来说,家乡在远方,年味却在身旁。“其实我们过年没有特别多的习俗与活动,我觉得家人在哪,幸福就在哪。大家把家里打扫一下,布置一下,一起吃个年夜饭,一家人健康平安在一起就是最重要的。”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晓艺 通讯员 莞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