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春第一会!“百千万工程”三年成效如何?这场论坛揭晓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2-05 20:17
图片

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开年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

当天下午,在“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上,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各方代表共聚一堂,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企业助力县镇村发展”、“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三个专题展开分享研讨。

图片

2月5日下午,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召开。

广、惠两市谈亮点:

环南昆山—罗浮山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蹄疾步稳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指挥办主任陈向新,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宇航介绍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经验做法及亮点成效。

陈向新表示,过去一年,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上,广州将11个区分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三大板块,推动各区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特色发展之路,天河、黄埔入选全国百强区“十强”,16个镇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集体经济强村占比88%,广州高质量发展根基筑得更牢,在世界城市体系排名攀升至第22名。

陈向新特别提到,环南昆山—罗浮山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蹄疾步稳,坚持边谋边干、不等不靠,已梳理重点项目145个、总投资2250亿元,发挥全国唯一的世界珍稀含氡温泉优势,布局4类7大康养片区,策划打造全国首个温泉博物馆、森林海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陈宇航则表示,近年来,惠州毫不动摇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总抓手,因地制宜推动优势产业成链成群,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同时,陈宇航也提到,将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最有力抓手和重要发展机遇,集中力量先干起来,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作示范。高标准建设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以“8字形”串联南昆山和罗浮山,连接200多处景点。

专家学者、智库代表: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

专家学者和智库代表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唐洪武围绕如何推动水生态向水经济转化发言。

“作为一名水利人,虽然我到华工仅半年,但是因水结缘,我参与广东水利研究已逾30年。”唐洪武指出,近十年,广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思路,开展了珠三角、粤东、环北部湾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形成了大水网新格局,对深化区域协调治理提供了重要条件。

唐洪武指出,下一步,广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结合“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珠三角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筑牢生态屏障,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他以万绿湖永续发展为例,认为需要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的目标,按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控污节流,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探索生态价值向综合价值的转化路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则围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框架和制度体系已经全面建立。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亿万农民获得了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确立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最大程度保障了农民在乡下有块地、村里有个房,最大限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金文成指出,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即对于涉及土地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和中央再三强调的事项,这些是要‘守’住的,绝不能动摇。所谓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而宜,推进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

专题研讨:

聚焦县域经济、建筑、农文旅领域

县域经济要把握好城乡融合发展

专题研讨议程,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企业助力县镇村发展、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三个专题。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环节,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好产业这个根本,聚焦县城建设这个“关键”,把握好城乡融合发展这个“必然要求”。

在建筑业企业助力县镇村发展专题环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勇透露,截至2024年底,全省2030家建筑业企业共谋划助力帮扶项目超780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其中建筑业央企助力15个地市的500余个镇街,开工项目超2400个,涉及金额超700亿元。两年来打造118个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省级项目范例。

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部分,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则围绕如何推动文化资源赋能县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发言,他认为,应该从增强乡村产业活力、激发乡村文化魅力、优化乡村要素支撑力,通过“三力协同”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更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摄影:徐杰 

设计:李毅然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高质量,新气象!2025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岭南春早,奋进广东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