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莞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南都记者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去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其中,东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2,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位列第19名,PM2.5浓度位列第13名。此外,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内河涌消劣比例超过80.0%,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去年,东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南都资料图
空气质量:
去年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4年,东莞空气质量稳中有进,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2,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同比2023年改善3.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同比2023年提升0.5个百分点,为“十四五”期间最好水平。
去年,东莞空气质量“优”206天(同比增加41天),“良”121天,“轻度污染”37天,“中度污染”2天(同比减少4天),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在主要大气污染物中,PM2.5、PM10、O3、NO2、SO2浓度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8%。
日前,生态环境部还公布了2024年1-12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东莞空气质量排第19名,PM2.5浓度排第13名,双双跻身20强榜单。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去年东莞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生活面源等重点领域治理。
其中,对全市3万家涉气企业现场检查20719家次,帮扶问题企业整改4403家次;建成“码上莞理”活性炭信息化监管系统,将全市714家重点企业纳入应用。
此外,完成511个有机液体储罐问题整改。燃煤自备电厂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217家涉气重点源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全覆盖排查专项,推动104家问题企业完成整改,从源头堵住了乱排废气的漏洞。
去年,东莞空气质量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南都资料图
水环境质量:
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去年东莞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东江南支流、中堂水道、太园泵站、雁田水库)水质达标率100%;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其中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1.4%,连续4年完成省定目标(≥57.1%);内河涌消劣比例超过80.0%,24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2个近岸海域国控点无机氮浓度均值达到省考核目标。总体来看,东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据介绍,在加强流域系统治理方面,东莞推进实施国考断面保优增优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国考断面干支流综合治理,加强汛期水污染问题治理。
东莞还加强推进重点工程,包括推进5个市级统筹管网提质和水质提升项目以及第三、四批次污水处理厂建设,谋划推动首个EOD项目,加快管网查漏补缺和地块雨污分流。
此外,在深化近岸海域治理方面,3家在建污水厂总氮排放标准严于一级A标准,石马河、东引运河试点开展总氮削减,加强全市73个入海排污口监测监管。
东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南都资料图
“无废城市”建设: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去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
其中,东莞持续完善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基本建成门类齐全、产能充足的固废处置能力体系,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均满足全市处理需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危险废物可处理种类达40大类共126.81万吨/年、利用处置率达99.98%。深化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全市共按规范收集废铅蓄电池1.33万吨,同比增长83.55%。
此外,东莞还构建工业固废规范管理体系,创新打造工业固废“三全”治理模式,在省内率先做到一般工业固废产废企业全部纳管;建成并推广应用工业固废信息化监管平台,以“全程追溯+智慧预警”掌上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工业固废全程智控,全市已有超3.6万家企业使用平台,出入库固废超144万吨,运行电子转移联单5.1万条,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建立规范化评估电子档案1.9万份。
东莞“无废城市”建设亮点突出。其中,厚街镇积极打造“无废会展”项目,编制“无废会展”团体标准,探索建立“无废会展”减污降碳核算体系;松山湖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