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程安 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新一年广东高质量发展蓝图。广东职教如何再上新台阶?新年有哪些新目标?南都记者回访了多位职教院校“一把手”。
广师大:持续打造三大学科高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双师型”工匠之师培养的南方高地。该校党委书记王兵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打造“技术+师范”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打造民族学、教育、控制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高峰,推进申博工程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高素质师资培养规模和质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兵。学校供图
“纵观历史,每一次生产力飞跃,无不由科技革命引领,无不由颠覆性创新催生。如何厚植职业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乘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东风,高校怎样才能培养出有技能、有学历、综合素质高的能工巧匠,为中国制造注入不竭活力?”王兵提到,为更好地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推动学科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构建人工智能+信创的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先行地,新开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17个新专业,开设智慧应急技术与装备等5个微专业。
充分利用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数字创意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信创与网络安全省级示范产业学院组建跨学科的产教科深度融合的交叉创新团队等一流创新平台,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创新研发,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重点聚焦申博工程,精准引进和培养“旗帜性”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王兵指出:“根据省委部署,我校与南方医科大学和韶关市仁化县结对共建,秉承‘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勇担社会责任,聚焦省委‘1310’战略部署、‘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学校将继续发挥科研、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规划编制等智力支持。
王兵表示,新的一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将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大力推进校企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与业界共同搭建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等,确保服务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为广东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轻大:打造职业本科教育新典范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杜安国表示,作为广东省属唯一的创新示范校、双高校、本科职业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必须切实扛起职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奋力打造职业本科教育新典范,以新的更大作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杜安国。学校供图
一是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对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双高计划”为抓手,不断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营销”环节,进一步健全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本科专业引领的专业群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一批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持续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共赢的“链式转型”。
二是聚焦企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健全产教科融合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牵头成立的全国工业互联网、主动健康、生物技术等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强化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等高水平实体化平台牵引,深入企业生产线搭建博士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院所、工程中心联动发力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探索高层次技能人才校企联培新模式。
三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广轻大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院为抓手,以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成果转移转化为创新支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18个院士产业化项目和37个科技共享服务平台作用,紧跟前沿技术,与国杰研究院联合成立广东首个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院,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5家单位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智能产教科融合发展共同体,积极谋划采用“中心+节点”模式创建区域技术转化中心,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在探索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中促进科研成果持续性转化、规模化产出。
广外艺:增强专业与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匹配度
作为广东老牌“文艺类”院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栩生表示,该校主动服务人口发展战略、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深入推进产科教融合,聚焦产业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外、艺、幼、焙、老”五大办学支撑,提升重大民生工程贡献力。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栩生。学校供图
2024年,学校牵头成立全国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大湾区养老家政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广东省“托育联盟”、广州市托育产学研实践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高品质民生研究院,与深圳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湾区养老家政行业头部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成立养老家政相关实训基地、广东“南粤家政”产业学院、广州老年大学广报分校旗舰校区等,为广东建设生育友好标杆省份、老年友好标杆省份贡献广外艺力量。
向新图强,以质取胜,学校将增强专业与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三面向、五支撑、两率先”特色发展路径,聚焦湾区托幼服务产业和文旅演艺产业发展需求,聚力打造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在构建“产科教融合有平台、技能人才培养有高地、职普融通有渠道、国际合作有支点、高质量发展有保障”的现代职教体系上迈出坚实步伐,在推动学校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打造“南洋范例”
民办高职院校是广东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将有哪些新目标。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执行校长姚侃表示,经过20年快速稳健发展,学校充分展现出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独特优势。一是在办学机制上具有灵活性,学校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供需对接的匹配度。二是在用人机制上具有自主性,在南洋理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是常态,论资排辈、“躺平”摆烂没有生存土壤,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精准度。三是在决策机制上具有高效性,学校在章程规定范围内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效率和质量高,提升了办学治校的科学性。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执行校长姚侃。学校供图
新的一年,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深化党建双创工作,以高水平党建工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南洋范例”。
在产教融合方面,积极推动校企无缝隙链接、产教全要素融合,以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式推进“五金”建设,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打好组合拳,破解产教融合的“两张皮”现象。
针对社会服务,瞄准四个重点。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新型产业学院建设,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访企拓岗”行动,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广东企业用人需求;认真落实省“百千万工程”及“双百行动”帮扶工作,举高校师生之力服务广东乡村振兴发展;落实省首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试点高校任务,做好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发挥高校特殊优势服务广泛多元的社会需求。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聚焦广东“双十”产业集群,深化教学改革
同为民办院校,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也作出了有力部署。“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立足广州从化,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2025年将坚持“对标竞进强特色,以高质量内涵建设书写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华夏答卷。”该校校长邹建华表示,202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综合能力评价,专家组在《评估报告》中评价学校“党建工作有温度,内涵建设有亮点,急救教育有特色”。2025年,学校将锚定提升发展动力,总结“十四五”收官成果,开展“十五五”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教风学风建设2025年行动计划。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校长邹建华。学校供图
具体来看,聚焦广东“双十”产业集群,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发挥学校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急救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特色成效,重点在护理、医学技术、康养、现代物流、绿色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专业群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做实每个专业群至少建设一个产业学院,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培育更多省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职业教育优质教材。
并且,学校还将进一步聚焦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稳步实施“234”专业群建设,推动“一专业群一产业学院”项目建设,成立更多契合市场需要及行业发展的产业学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发挥已有的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同体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作用,推行实体化运作,形成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是华夏教育办学40周年,学校将对标2025年发展75条目标任务落实,持续完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三期建设工程,新建党建馆、校史馆、华夏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即将投入使用;体育馆、8号教学楼、学生宿舍14、15栋开工,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逐步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学校软实力,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奋力书写广东高质量发展华夏学院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