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广州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吹响新一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当前,广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如何重构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的代表围绕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亮目标、晒思路。
2月6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12218”是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密码”。
此次大会聚焦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1个总体要求,瞄准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2个主攻方向,聚力打造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21+8”重点产业。
如何锻造好“12218”这串打开广州产业未来的密钥?此次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将大力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全面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四个重大举措。
广汽埃安昊铂SSR超跑总装线。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海洲表示,将发挥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总作用,设立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发展办公室,强化市、区统筹形成合力。
广州还构建“3+5+3+1”产业配套体系,聚焦每个细分产业,出台对应规划、政策、分工文件,筹备相应的园区、科技、人才、资金、智库资源,建立招商、科技转化、增资扩产清单,并定期开展工作评估。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因地制宜推动各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构建“2+14+N”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在生物制造、低空装备等领域新筹建一批创新平台;聚焦AI赋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介绍,广州将加快组建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组,成立若干关键产业发展办公室和工作专班,推动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汇聚。
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
推动产业向“新”迈进
广州传统产业基础好、规模大,因此“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一体推动传统产业改旧育新、新兴产业培优塑新、未来产业超前谋新。
张建华透露,广州加快推进新型技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经验;积极承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自审自发”、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红利,推动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
广州多区发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表示,将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转型,争取引进新能源整车项目。
“我们要牵住产业科技融合的‘牛鼻子’。”花都区委书记邢翔介绍,将推动马瑞利全球研发中心加快建设、采埃孚汽车电子工厂投产,高标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示范园区。
白云区委书记何镜清表示,将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航空及现代物流、现代都市消费、化妆品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1000亿元、400亿元。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也表示,将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
从化区委书记董可则提出,依托华为(从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推动年内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对于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链式改造”。
广州还以引领性、颠覆性创新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广州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表示,将组建未来产业工作组,建立以应用场景为驱动、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人才为根本、以重点项目为牵引、以先导园区为承载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首飞。
海珠区委书记蔡澍表示,将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集聚效应,力争全年引育大模型企业超100个,备案大模型和算法超110个,完成大模型内测超50个、上线运营超30个。
番禺区委书记黄彪表示,将深耕智联智驾、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工业手臂等重点领域,建强广州大学城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努力争取国家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尽快落地番禺。
力促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
为实体经济“增值赋能”
广州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烟火气”蓬勃,然而生产性服务业体量相对较小,对制造业的赋能力度不足。为此,“12218”不仅提出加快发展8个现代服务业,还明确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
广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魏敏表示,将聚焦“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功能,实施贸易强市规划,着眼到2035年培育10家千亿级、100家百亿级现代商贸企业,强化现代商贸业和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融合互促,延伸服务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广州拥有发达的商贸流通体系、完善的物流产业链以及蓬勃的零售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名创优品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认为,广州拥有电商及实体零售双重浓厚基因,线上服务与线下消费相融合的新零售业态势必加速成为内需增长新动力。
魏敏还表示,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用好“会展业17条”措施,围绕“21+8”现代产业实施“一产业一品牌”会展计划,引育一批国际领先、引领市场的专业展会。
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表示,将推动136家专业市场聚力数智化升级,“跨境电商+全球定制”开辟出海路径,“展贸综合体+新零售”转型突围,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力破4700亿元。
2024年广州展会规模再创新高,稳居全国第二。
海珠区构建350亿级第三方数字营销产业集群、150亿级数字文娱产业集群,促进“网文、网剧、网游”出海。出台2.0版会展政策,促进广交会创新发展,做优会展产业联盟服务,落地世界低空经济展、机器人展等新质产业展会。
黄埔区做强联通产互、万物集、运易通、若羽臣、云徙科技、泊沧数据等一批产业协作平台,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增城区则围绕专业化、高端化,推动科技服务、物流与供应链、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增值赋能”。
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空间是保障产业集聚发展的“硬通货”。此次大会提出,将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成链、园区提质增效的升腾景象。2025年新增工业用地超10平方公里(1.5万亩)。
张建华介绍,广州将市区协同建设10个特色标杆工业园,持续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低效工业园提质增效,加快建设3个新型储能产业园、4个生物医药价值园等专业化园区,谋划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园,培育“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良好生态。
各区也正加快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未来3年,天河区再新建或升级改造科创载体超8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厂房超200万平方米。荔湾区今年将开工建设产业载体项目40个、443万㎡,建成载体16个、101万㎡。番禺区大抓新型技改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天安、潮田、巨大、钻汇等产业园区提质扩能,依托海大集团新国际总部等建强狮子洋增长极。
花都区加大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改造1000亩,新增158万方产业空间。增城区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创建“枢纽+通道+网络”国家物流枢纽示范区,争取每年整合产业用地5000亩以上。从化区开展土地实物收储1500亩以上,新谋划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片区,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快、运营好。
南沙不仅开展产业空间供给攻坚战,推出1.5万亩工业用地,高标准建设6大产业园,打造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社区,还深化镇街扩权赋能改革,出台区委“一号文”,在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审批、村留用地开发等方面给予镇街更多支持。
广州火车站片区鸟瞰城市设计效果示意图。
城中村改造的纵深推进也将进一步释放出高品质用地资源,为产业发展打开广阔空间。比如,越秀区提速广州站及瑶台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安置房2000套以上,道路大中修项目30条以上;增城区将启动5条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100亿元,推进1000亩低效用地“工改工”。海珠区“拆、治、兴”并举,康鹭片区6月底前完成首期地块35万平方米集体物业拆卸;加快三滘村、东风村首开区安置房建设,全运会前建成新中轴绿轴示范段。
推动新一轮“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
打造现代化产业“强磁场”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广大企业、企业家是城市的合伙人,广州要以产业版营商环境打造现代化产业“强磁场”。
“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塑造面向不同行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区别化营商环境良好生态。”李海洲介绍,广州建立由14位市领导牵头服务联系“21+8”重点产业、90个重点项目和近500家重点企业的工作机制,领导包干、市区协力,以点带面,形成企业服务工作矩阵。
“今年是全市商务系统的企业服务年,我们要去到看得见炮火、听得到炮声、闻得到硝烟的一线并肩战斗,通过‘蹲点’‘扎营’‘沉底’,推动服务向一线下沉、问题在一线解决、办法在一线形成,锻造营商环境广州品牌。”魏敏表示。
广州各区也强化要素赋能,实施营商环境改革。黄埔区以“新质生产力30条”为牵引,谋划推出“1+15+5”政策体系,包括1个综合性政策+15个产业政策+5个要素支撑政策,推动新一轮“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花都区将探索“管委会+市场化公司”管理运行模式,与省属、市属国企合作成立百亿级创投集团,设立多个政府引导产业基金,出台具身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政策。南沙区将持续扩大15%企业所得税优惠覆盖面,让每一家企业来得放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在资金要素支持方面,广州明确,将按照每年不少于1%的比重增幅,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产业投入强度,到2030年达到20%以上。广州还将组建市产业发展基金,出台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擦亮“一月一链”投融资服务品牌。
“我们将围绕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重点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四大行业赛道,以专业化的投研团队,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配套服务。”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俊茯表示。
广州11区亮出产业发展布局图
广州11区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亮出产业向“新”发展的布局图。
越秀区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首位突破,医药研发高地固本做强,链主引育带动核心CRO企业龙头齐聚,产业新集群朝向千亿目标数增“链”成。
海珠区则做大做强数智产业,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千亿级基础上实现超20%增长。
荔湾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时尚消费品等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及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等2个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入全市产业生态。
天河区提出加快构建8个战略性产业引领、4个未来产业“抢滩”、6个现代服务业支撑的“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旧并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白云区聚焦发展5个左右主导产业,建设“6+6+X”现代产业集群,推动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25%左右。
黄埔区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量子科技,打造战新产业矩阵,将“三城一岛”打造成为广州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花都区作为新晋的国家级经开区,既高标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示范园区,又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
番禺区则继续实施“万亩千亿”攻坚,锻强由五个千亿元构成的产业矩阵,在战新产业中主攻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时尚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软件与互联网等产业。
南沙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展开为核心,推进南沙开发开放全面展开。同时,集中资源力量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
增城区构建“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把握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化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式改造”,加快美妆日化、智能家居家电、食品饮料等时尚消费品产业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持续擦亮“湾区美谷”品牌,深化打造全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区。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夏嘉雯
摄影:南都记者 徐杰 刘威 黄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