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小学即将迎来2025春季新学期。日前,教育部印发修订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包括学籍建立与更新、学籍变动管理、保障措施等五章30条。《办法》突出教育公平,对跨省转学、省内转学等学籍变动条件进一步做了细化规范,明确规定:凡在依法依规设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均须建立学籍;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
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籍,转学、升学等都会随之变迁。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却总有人钻学籍管理的空子进行各种“操作”。比如,有的民办学校虚假宣传非法招生导致学生没有学籍成了“黑户”。还有,部分考生通过非正常学籍迁移、空挂学籍等方式,在有利于自己高考的地区报名参加高考,以获取更好的高考成绩和录取机会。此外,也有学校常常利用各种合作办学之类的名义,主动弄虚作假大搞“人籍分离”,本地甲校的学生,送到异地实力更强的乙校培养“深造”,最后回来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这些严重破坏高考公平公正、损害其他考生利益的“高考移民”现象,虽然饱受诟病,但屡禁不绝。
事实上,对于这类“高考移民”,并不缺乏相关规定。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加强高中学生学籍管理,严禁“人籍分离”,严禁同时或者交叉注册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搞“双重学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要求加强学籍管理,严把入学关和报名关,要求所有考生高考报名必须具备完整的三年高中学籍材料,等等。
按照相关规定,一旦查实“高考移民”,高校就应该对相关考生作出取消学籍和退学的处理。2019年4月,为严明高校考试招生纪律,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下发了对三名“高考移民”学生的处理结果,将在贵州铜仁市参加高考而考上清华、复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库某某、和某某、刘某某等三名学生取消学籍或勒令其退学。
规定不可谓不清晰,处罚也十分严厉,但依然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千方百计地打各种“擦边球”。进一步加强学籍和招生考试管理,建立完善的预防审核机制,综合治理投机行为,可谓刻不容缓。有鉴于此,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升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水平,力图从源头上杜绝“高考移民”现象。具体而言,对空挂学籍、人籍分离、重复学籍等问题,《办法》做出了回应,要求学校应当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生学籍,确保人籍一致、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础学籍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严查人籍分离、空挂学籍,杜绝“高考移民”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配合,确保这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企图让孩子走“捷径”的学校和家长,也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胡欣红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