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广东药科大学今年这样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5-02-09 09:52

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通讯员姚轩 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新一年广东高质量发展蓝图。在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当中,高校当如何作为呢?对此,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广东药科大学校长翟理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畅谈如何贯彻落实2025年“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广药大力量。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刘晟表示,今年的“新春第一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加快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高水平推进“五外联动”等工作吹响冲锋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图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刘晟告诉南都记者,新的一年,广药大将以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攻坚为保障,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大药学、大健康”优秀人才。着力建强数智化中药产业学院、化妆品产业学院、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公共健康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探索医药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路径,强化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亚洲校园”项目,持续拓展与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建设高水平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

坚持“四个面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聚焦学科专业前沿,推动“大药学、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糖脂代谢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临床精准用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作用,加强校政企院(所)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突出医药、健康、公共卫生、营养与美妆方面的特色优势,推动医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点燃科技创新的澎湃引擎。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对照“药类创先、医类进位、工学调优、基础强化”的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强药学者计划”,加快打造“大药学、大健康”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细化学科培优及人才赋能实施办法,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海外名师工作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向优势学科、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集聚。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

翟理祥表示,作为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学校将以服务“大药学、大健康”产业需求为牵引,发挥药医协同办学优势,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扎实加快推进高水平药科大学建设,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广药大力量。

图片

学校将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健康中国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2+10+N”现代产业学院体系,即以2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为引领,联动10个特色产业学院及30多家医药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对接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高校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需的人才、智力、技术等资源要素聚集融合,提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是向“高”攀登的引擎。学校将深化科教融汇,依托57个科研创新平台,完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应用创新,以及青年学者研修、科研协同攻关等多位一体的科教融汇新机制,加强与港澳高校以及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供创新动能。

“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是广东强基固本之举。学校将深化医教协同,在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中彰显新担当,发挥好肉桂(罗定)产业研究院以及怀集县域创新基地的引领功能,持续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市场销量;引导72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围绕特色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和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通讯员提供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7238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